在新的历史下,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提出了要把老干部大学办成:党的最新理论的学习基地;当代新知识的传播基地;老党员榜样表率作用的辐射基地;中华优秀文化的研修基地,以此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围绕这个奋斗目标,并体现思想上不断有所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所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所创新的思路,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作了许多探索和实践。文科理论课程班的师生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探索成功的事例。它大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大家的思想共鸣,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理论课程的课堂讨论是调动老干部学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尝试。“学习”得更加主动,扎实,“研修”得更加透彻,明白。也有助于发挥“传播”与“辐射”作用。更何况讨论本身是一种理论探讨,它既是有所“学”,也是有所“为”。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才会把课堂讨论和学术研究交流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并且把它越办越好。
同时,老干部大学文科理论课程开展课堂讨论,还在于其学员具有特殊的素养。与一般老年人显著不同的特点是,他们有长期、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他们在风雨中成长,在战斗中经受考验,他们对我党在革命、建设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有切身的体验。因而他们对历史的、现实的各种理论概括,反应很快,理解深切。老干部学员对一些理论知识有很强的理解力,他们很自然地把学到的理论和自己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然后想把所理解的“内涵”说出来。这种理解力和表达欲,就是我们之所以能搞好课堂讨论的现实基础。举例来说,关于《孙子兵法》的课堂讨论,是发言最为踊跃的一次讨论。原因就在于学员中不少人就是当年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指战员。孙武所说的“知己知彼”、“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等,都曾经在他们所经历过的具体战役中得到运用。又如《中西都市文化的比较》讨论会上,有位老同志从五个方面畅谈美国都市文化的矛盾现象,内容具体生动。原来他在离休前因公出差去美国达十一次,难怪他分析透彻,许多事例信手拈来。正是老干部学员所具备的特殊素养,使师生互动开展课堂讨论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坚持下来,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数年的实践说明:课堂讨论的生命力,在于它发挥了师生的互动作用。这种形式已经不再是课堂讲授的重复,而是课堂讲授的补充和深化。我们体会到老干部大学的文科理论课程开展课堂讨论,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首先,调动了老年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在听讲时,学员的思维处于更积极的状态,对教师提示有争议的问题,能独立思考,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有些老同志还利用暑期到上海图书馆的参考资料阅览室,查找学术界历年来已发表的正反两方面的文章,用来作为阐明自己观点的依据。在讨论中,学员们各抒己见,观点鲜明,言之有据。例如关于“孟子性善论”的讨论,学员共提出六种见解:有的认为,人之初是有善的“胚芽”;有的认为,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性“恶多善少”;还有的认为,人性如同白纸,善恶是后天画上去的等等。更精彩的是,在对环境与人的道德性关系讨论时,得出“社会大环境与人的道德性是互动的”这一结论。这是教师讲课中并未提到,而由学员们在讨论中得出的。
其次,有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理论同当前现实联系起来,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也是老干部学员的长处。在课堂讨论中,这一长处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譬如在围绕先秦儒家、法家的礼治和法治的政治主张展开讨论时,学员们差不多个个紧密联系当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实际来发表见解。后来又进一步写成论文,进行学术研讨交流,其中不乏有创新意义的见解。例如有位老同志的论文谈“道德调控”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提出“道德调控”这一概念,颇有新意。因为人们往往只知道有“行政调控”和“市场调控”,不懂得还有第三种调控,即“道德调控”。可见理论只有接触实际,结合实际,才能显现出它的威力。
第三,有利于学员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老干部学员虽然在课堂上学习认真,积极,但仍有不少问题不易理解,对于不理解的问题,绝对不肯轻易放过。例如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过去孔子一向以大圣人的面貌出现,儒家学说又是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但是“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后来,在十年浩劫时期又搞“批林批孔”。因此向教师提出了儒家在今天还有没有价值,我们应该对它肯定什么?反对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教师在讲完儒家学派单元后,开展了一次题为“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的课堂讨论会。讨论会上,学员们对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和为贵”的中庸方法,以及教育思想,民本思想等具有生命力的精华部分,都加以充分肯定,认为可以吸收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同时亦指出必须批判和扬弃的,诸如“三纲”等封建糟粕部分。又如对曹操的评价一向争议颇大,在戏剧舞台上的曹操一向是个白脸奸臣,而如今为曹操翻案的大有人在。因此《中国通史》班的教师组织了一堂题为“曹操是否继承了黄巾遗志”的课堂讨论会。在课堂上学员们各抒己见,开展争论。最后在对曹操的评价上,达成四点共识:即历史上和戏剧舞台上的曹操是有区别的;在历史上他是个功大于过的人;对曹操应以历史的而非道德的标准来评价他;曹操和屯田和惩治豪强只是在客观上符合农民利益,并非继承黄巾遗志。以上事实说明,课堂讨论确实起到了课堂讲授的补充和深化。
第四,更好地体现教学相长,能者为师的精神。老干部大学的任课教师都是该门学科的专家,而老干部大学学员又都来自四面八方各条战线,每个人都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发挥他们在讨论中的智慧,能够使教师和学员的各自长处得到互补,使教学的内容更趋丰富多彩。在一次“中西政治文明比较”的讨论会上,一位长期从事区政协工作的学员,从介绍政协两大主题民主和团结,来看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在民主建设中的作用。一位原企业集团党校校长阐述我们党从“先锋队”,与西方社会民主党宣称为“全民党”的根本区别作了分析,大家听了很受启发。班长在讨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时作概括说,我们的政治改革只能是“迈小步,不停步”。得到大家的赞同。这场课堂讨论,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的精神。
课堂讨论要举办成功,取得预期效果,在具体操作上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讨论主题的选择要走群众路线。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选择大家比较熟悉,又容易展开的,或者是与当前现实紧密结合的热点问题。前者如“孟子性善论”;后者如“中美都市文化差异比较”等题目。这样讨论时,学员思想活跃,发言热烈,能够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同时主题确定后要提前告知,让大家早作酝酿。
(二)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由于教师从课堂讨论的主题选择确定,推荐参考资料,掌握讨论节奏,引导讨论方向,到最后的总结归纳,都事先考虑周到,安排妥善。才使得讨论达到了预期效果。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堂讨论的关键。
(三)班干部在课堂讨论中的从旁协助不容忽视。课堂讨论前对讨论主题的选择确定,组织学员作好重点发言准备。讨论中协助教师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讨论后收集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起了课堂讨论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对课堂讨论中不同意见争论,倡导和谐发展。讨论中,难免碰到不同意见的争论,甚至激烈的辩论,这时教师除积极从正面引导外,对待不同意见的声音也要耐心倾听。使大家畅所欲言,达到对事不对人,使课堂讨论,各抒己见,和谐开展。
(五)把握课堂讨论时间和讨论节奏。每次讨论以一节课,约三十分钟到四十分钟为宜。每人发言时间限定为三分钟,但一人可以多次发言。这样可以使讨论内容紧凑,发言面广。
(上海市老干部大学 夏乃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