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对老年人的心理调适
武汉 邱 馨
本文所谈的老年教育,不仅仅是指老年学校教育,而是就广义的老年教育而言。老年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老年人学习的自主精神很强,学习内容广泛,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下面仅从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的心理调适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认识
一、思想常新,树立理想永存的人生观
当代的我国老年人亲身经历了新旧社会的急剧变动,他们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参加过对传统文化落后部分的批判。但是,人们的意识往往落后于现实生活。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家庭至上传统的家庭养老观、价值观历史深沉较深。有些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刚刚年过花甲,就认为“草到秋后黄,人到六十休”,“人生七十古来稀”,暗示自己来日无多,把退休后的生活看作是人生的衰落阶段。于是退出社会,脱离群体,回到家中养老。有的老人因此放松学习,放弃参与,茫然困惑,无所事事,失去生活目标。这些消极暗示是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造成有些老年人退休后健康状况下降,甚至导致病变。
老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弘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科学与情趣结合起来,从而使老年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紧跟时代的要求。
二、豁达乐观,树立知足常乐的幸福观
人人都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现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目的是更全面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幸福的感觉在很多时候是需要经济资助,“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嘛。然而,有些物质条件较好的老年人并不都是精神愉快的。有些老年人离退休后,从自己为之奋斗几十年的事业岗位上退下来,这种人生历程中的最大转折,一般在其思想情绪上会引起强烈的反应和冲击,不少老年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不平衡感等。有的老年人曾经遭遇不公正的对待,因而对过去耿耿于怀,难以走出阴影。
老年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提高老年人的精神境界,变消极精神状态为积极精神状态,引导老年人恢复心理平衡。例如,现在老年大学都开办了电脑班,帮助老年人学习新科技,增长智能,开拓视野;开办书法绘画、摄影班,帮助老年人陶冶情操,增添雅兴,提高文化艺术水平;还开办了保健知识、练拳舞剑、舞蹈班等,帮助老年人学习保健知识和坚持健身运动。这些内容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把老年人引出家门,融入新的群体,济济一堂,相互切磋,相互促进。生活丰富了,精神充实了,心情舒畅了,不少老年人从而提高了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减少了消极观念,努力营造积极进取乐观的生活。有的老人体会到:老年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年人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要更多地从发展和宽容的心态看待历史,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人是社会的人,我国当代的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是处于风云多变的年代,有的遭遇坎坷,这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幸免。冰心有句名言:“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她说,知足,是对现状的满足,不去过分的要求。无求,是指对欲望不能放纵,要节制。不为个人名利操劳所累,心态自然就会平和,心情自然就会乐观。
学习老前辈的处世哲理,人到老年更要豁达乐观,树立知足常乐的幸福观。
三、宽容待人,树立诚信互助的人际观
人们的思想行为与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生活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有些老年人从职业岗位退休回家,感觉在原单位已经是“人走茶凉”,在家中是个“累赘”,在社会上成了“边缘人物”,逐渐产生失落空虚、孤独抑郁情绪,认为世态炎凉,不再愿与人交往,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自我封闭。
老年大学(学校)兴办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吸引了众多的老年人融入新的群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为老年人营造了实现社会价值的新天地。老人们同堂共读,相互探讨,相互沟通,相互提高,不仅开拓了视野,更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回了自信、自尊,在孤独感中找到了新的群体生活,在失落感中找到了智能的补偿,在空虚感中找到了现实的追求。
人际交往是继续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诚信互助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友爱的关怀是人生事业中的重要动力,是精神上的调适剂。人到老年,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烦心事,同样需要人际之间的沟通、理解、体谅和相互帮助。
人际交往,要宽容待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只有通过取长补短才能增强和提高能力。善交朋友,诚信为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助人为乐,相互促进。
四、终身学习,树立不懈追求的学习观
终身学习,不懈追求,是自觉树立理想永存的人生观、知足常乐的幸福观、诚信互助的人际观的前提和动力。
人到老年,社会角色和身体状况处于弱势地位,容易产生老而无用的自卑感,体弱多病的忧伤感。有的老人说:“现在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学习有什么用呢?”其实不然。
第一,当代的老年人,是学习型社会的新型老人。传统社会的老人也要学习,现代学习型社会的老人更需要学习。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学习型社会是与时俱进的,必须变革思想观念,不再只重视死的知识,而是高度重视知识的发展和更新;学习型社会不再把学习看作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在变化发展中学。
第二,如何提高这一阶段的生活、生命质量,就是要继续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办好各级老年学校。”这就是说,老年教育已纳入人生教育的大系统,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老年人的迫切需求。
第三,以学促为,学为结合。我国自古崇仰老骥伏枥的精神,老年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愿”、“量力”原则参与社会发展。例如,有专业技术的老人参与各种智能团体,为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卫生、金融管理等事业服务;有些老人参与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些老人热心于关心下一代的“希望工程”工作;有些老人参与社区各项公益活动等。这些“老有所为”活动,重在参与,以为促养,以为促学,以为促乐。增强老年人的自信、自强、自尊、自律精神,融入社会,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继续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