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是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老龄人口占有率达25%,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猛增长,伴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教育工作在我区得到较为充分的重视和发展。2003年,教育部将我区确定为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2005年我区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为此老年教育将作为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给予进一步的重视和推进,更好地发挥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区老年教育工作的现状
我区老年教育经历了开创、探索、发展三个重要阶段,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步入校门,在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中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融入群体,提高生活、生命质量从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用自身的睿智和才能展现夕阳人生的价值和新的生命力,为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老年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1、达成共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随着建设静安“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战略目标确定的同时,区领导始终把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工作作为实现“双高”目标、构建和谐静安的重要抓手。制定了《静安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区行动方案》。建立了专门领导小组与工作班子,各职能部门领导也逐步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明天,完善终身教育的体系必须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高度来思考,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尤其要聚焦老年教育事业,要站在尊重历史、尊重社会的角度,进一步增强发展老年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一流的学习环境初具规模
由于区委、区府对老年教育的力度逐年加大,我区基本建成了区、街道、居委老年教育的三级网络,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现代化建设设施基本齐备,目前已有区老龄办、老干部局、退休教师协会、总工会所属的老年大学各一所,在教育局、文化局的支持下五个街道都开办了社区老年学校,79个居委会都建立了分校,一流的学习环境初具规模。
3、老年教育的社会效应日益凸现
近年来随着我区老年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明显提升,使老年大学越来越受到老年朋友的认同和喜爱,学员人数不断增加,学员结构也由单一型转为复合型,有夫妻档、同事朋友档、母女档、婆媳档,他们来上老年大学不仅为了学习充电,还可以谈心、访友、沟通,不少老年学员称老年大学为“第二个家”,由此可见,老年教育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各类老年学校开设的政经、书画、文史、外语、家政、文艺、手工艺、器乐、科技、计算机等学科引起老年人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接受教育,促进了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提高了老年群体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为构建学习型社区、创建学习型家庭打下了基础。
二、推进老年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挑战,中心城区的老年教育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作贡献,为促进老年人增长知识、健康身心、扩大交流、融入社会、示范后代创造条件,必须解决以下困难与问题。
1、硬件、软件配套脱节
静安区地处闹市中心,占地面积仅76平方公里,在寸土寸金的条件下,通过挖潜、改建、整合目前可用于老年教育的设施已达1万平方米,教育配套设施堪称一流。但在软件建设上却显得较为疲软,主要表现为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未理顺,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并且滞后,管理人员尚未打破基础教育的传统观念,办学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2、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缺口与浪费
根据统计,在目前的退休老人中,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和一般的占913%,表示愿意参加各类学习的占558%,目前参加学习的只有10%,这为加快老年教育事业提供了机遇和空间。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整合资源的力度,强化了老年教育的领导,但针对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对象逐年减少,老龄人口逐年增多的现状和老年人对精神生活和继续学习需求的日益迫切,还存在一定的教育资源转换空间和整合上的缺口。
其次,在目前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由于领导多头化,经费分散化,管理多样化,人员多元化的现状给老年教育现有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如统计数字重复,课程设置重叠,办学力量浪费等。
3、制约老年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费短缺。
老年教育是公益性事业,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和个人缴费,目前由于老年人收入主要用于吃饭、求医,对老年教育学费支出只能占很小比重,这决定了学员收费只能保持低微水平,加上我区老年教育的财政投入并没有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而相应提高,也未随着老年入学人数的增长而提高。因此存在着课程设置越多越亏损的状况,这对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三、思考与建议
1、确立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心城区老年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老年教育的对象是弱势群体,因此推进老年教育工作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办学观念,遵循科学、和谐、民主、文明、健康的办学方针,注重“学、乐、为、教”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老年学员的年龄大小,文化程度,职业职务以及个性爱好等差异,实施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2、推进老年教育工作创新是关键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源泉,就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而言,老年教育是一个新的领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首先,老年教育在观念上要有所创新,彻底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第一。
其次,在管理机制上有所创新,理顺教、老两家的关系,真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本区的老年教育。
再次,在老年教育保障机制上有所创新。要加大老年教育公共财政的投入,同时要与区域财政收入增幅和老年学员增长的速度成正比,也可以扩大投入渠道,接受社会、企业、个人的赞助、捐赠等。
另外在推进老年教育过程中,在管理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如:
(1)建立老年大学考核评估制度。实施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
(2)建立办学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并实行档案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办学人员的自身素质。
(3)设立区老年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示范性老年大学、优秀教职人员、优秀学员等。
(4)试行静安区“金手杖”学习券发放办法,为困难老人、有特殊贡献的老人接受教育,打开教育之门。鼓励老年朋友多读书,读好书。
(5)建立校长例会制度。定期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整体提高我区老年教育办学水平。
(静安区老龄大学 黄亚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