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也说扇子的传统功能与文化价值
2013年07月11日 来源:景德路居委会 周师增 浏览次数:237

           “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野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有闲之人把扇摇”。这是七十多年前读过的“国语”课文里的一首七言诗,这里虽也说到扇子,主要是描述昔日农民种田度日之艰辛及其相互的对比。以扇为题的诗歌很多,“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过了重阳日,明年再相逢”等等,几乎人人耳熟能详。有些诗、书、画、人物、风景之类的精美作品印制扇面,还体现着较多的文化含量。相传有一老者卖不脱扇子,巧遇书圣王羲之,即给其在扇面挥毫疾书,很快便抢购一空。

自古以来,扇子便是人间最普通而普遍使用的纳凉用品,有鹅毛扇、莺毛扇、折扇、纸扇、芭蕉扇、麦秆扇、蒲扇等许多个种类,还有绣花精致、香气扑鼻、高质量的檀香扇……上到皇孙公子,下至庶民百姓,夏日里都使用扇子,所不同的仅是其质量优劣之区别。诸葛孔明摇晃着鹅毛扇思考大事,帮助刘备治国理政;济公摇着那把破得不能再破的蒲扇不断地施展功法,锄奸除恶,济善扶良;沪剧、越剧中小生的一些手势动作离不开扇子;说书先生在书台上常握着扇子助演;魔术师常用扇子变法……夏日,皇帝在宫廷理政也靠扇子吹风,就是不用自己打扇罢了;人们外出有时用扇子遮阳,民间更有“小姐出门,扇子遮头”之说。扇子是千百年遗传下来的纳凉工具,更有较多使用功能及其文化价值。旧社会挑着担子卖各色热腾腾点心的小摊小贩,其锅水及煮烧也必用扇子扇火;改革开放之前百姓烧行灶,生煤球炉子都少不了一把扇子。如今遨游古镇即可看到沿街有不少商铺均展示着印有各类人物偶像、书画等传承古文化的扇子,笔者曾选购了一把制印着中国一百个皇帝图像的折扇,反面有书法家泼墨赋词,也感到挺有意思。
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家用电器早已普及,但许多百姓特别是老年纪人还是需要用着扇子,乘风凉、拍蚊虫总是离不开这把老蒲扇,他们摇着扇子吹点风感到舒服安全也方便,不容易受寒感冒;一些患有关节酸痛或支气管炎的老人更是不敢接近电扇或空调。因此,笔者感到时至今日,传统的扇子还不能丢弃,它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用扇子吹风比较舒服、方便和安全,更能活动手臂,至少对老年人来说是这样的;二是平时休息时摇摇扇子而少开些家用电器,可以节能节电,节省一点家庭开支;三是可以减少空调漏水等产生的邻里矛盾,更有利于环境洁净和环保的要求。
现在,不少退休女士早晚时间都在各处,跳练着舞姿优美的扇子舞,且此类文化团队的人数正在不断壮大,这既可活动锻炼身体,增加生活情趣,发展文体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这也是对传统功能的扇子及其文化价值的一个发展与创新!
热点推送 更多>>

2019年长宁区老年大学学习团队培训会成功召开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