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蔡元培先生当年倡导教育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领先。无论什么时代,无论那个教育理论,都把德育列为教育的首要内容,只是德育的内容和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老年教育方兴未艾,它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德育应有什么样的内容,应采用什么方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上海老年大学文史系教授、本刊特约编审商友仁,十分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每节历史课上他总要结合课程内容与老年学员进行情感互动、思想互动与心灵互动,开展谈心活动,取得了相当成功的教育效果,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欢迎。我们认为商友仁教授这种用“人文精神上好人文学科”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是老年教学领域内的一大创举,值得学习与推广。为此,我们征得了商教授的同意,将其中一部分“谈心录”整理成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欢迎读者来函、来稿,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
想大问题 做小事情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在退思录中说,他的退休生活遵循自定的八字方针:“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我读后沉思良久,觉得蛮有道理,发表点同感并推荐给老年朋友。
退休后的日子怎么过?这是每个老人直接面对的问题。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的过法。但“未经审察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还是应该选择一种最有价值的过法。
钱教授的八字方针好就好在想与做相结合、大与小相结合,很适合老年生活的特点。
想问题,深思、反思是我们老年人的特长。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总结,不要白白地浪费了这笔宝贵财富。吃过苦、受过罪,心里要想得明白,对自己也得有个交代。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说:“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老年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做两头真”。自身的大事要想,天下大事也要想,我们退出了工作岗位,但没有退出社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心事浩茫连广宇”。关注国内外大事就是关注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将来,就是参与社会生活,这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想大事就能突破个人狭隘的生活小天地,视野开阔心胸广,老而不僵,老而不痴,老不糊涂。人生这锅汤,煲到老年,泡沫才撇尽,显出清凉的滋味。
人老了,体力、精力逐渐衰退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有权、有责、有位、有利的大事要让给年青人做,恋权、恋位、恋利是糊涂心事。但退休后,余热还有、余力还在,多少还是可以做点小事吧!无论是为了近亲还是为了远邻;无论是干老本行,还是搞点业余新专业;无论是出点体力还是做点智力支持;无论是有酬、还是义工,只要力所能及,只要社会需要,就可以做,应该做,还要拿出我们的老传统,把它做好。小事情照样可以做出大意义来。老年人不仅要在反思中品味人生,还要在实践中挖掘生命的活力;不仅要活出滋味来,还生活出意义来。不求声名显赫,不求彰显富贵,但求默默地、实实在在地为社会,为他人做点小事情,以尽自己一点社会责任,这样的人生哲学、这样的辛劳实践在喧嚣浮华的当今其意义、其价值不可低估。
国家要可持续发展,人也要持续发展。没有人的持续发展,哪来国家的持续发展。谁说人到老年,精神、事业就不可发展,无需发展了呢?人虽老、体已衰,但观念新,敢实践,步子迈得更坚实,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
守住道德的底线
人生阅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回顾过去,反思人生能帮助我们感悟到许多生活的真谛。近日忽然想到:做人难吗?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其实管我们一辈子的道理,就是从小爷爷奶奶反复絮叨的那几句话:不要说谎,对人要讲仁义,做事要认真……小时候最嫌烦的话到老来觉得最重要。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两个极端的年代,一个是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一个是一切向钱看的年代。
五六十年代,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一场接一场。站稳阶级立场,划清阶级界线是第一要紧的大事。一切伦理道德都要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决定取舍,“文革”中只要冠以革命的名义,那么不管多么残酷无情、丧天害理的行为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做。因为“对阶级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对革命的不忠。”于是患难与共的老战友,一夜之间可以反目为仇,对疼爱自己的父母可以大义灭亲地揭发检举,甚至夫妻之间也要提高警惕,洞房里也不可失言。回首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只有那些天良尚未泯灭的凡人小事才能勾起一些温暖的慰藉。
记得1963年大学毕业时,学校里开展了一场批判反动学生的运动,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来头不小。文科是当然的重灾区。我班的支书黄全同志对上面说:“我担保,我们班级没有反动学生”。要晓得,就是这么一句老实话,帮助多少人(包括我)躲过了一场劫难,避免了多少人生悲剧的发生。我心中一直默默地敬仰这位保护同学的兄长。
1968年春,我在清队中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归入到“不齿于人类狗尿堆”里。新婚两个月的妻子被清查办主任叫去,告知我是现行反革命,让她划清界线,立即离婚,否则,后果自负。我妻坚定地回答:“据我所知,他绝不会是反革命。”妻子的一句话,不仅挽救了一场婚姻,简直是挽救了我的一条命。有了这句话我才有活下去的勇气。十个月的内查外调,证明了妻子的直觉是正确的。在丑恶的环境中,美丽的灵魂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当你呼天不应,唤地不灵,绝望无助时,一个善良的眼神,一丝同情的微笑,一句宽心的话语,一个亲密的小动作,都会带来巨大的鼓励,都会重新点燃你活下去的希望。那年头,是非善恶都被颠倒,有的人自我迷失了,但是仍有许多坚守道德的底线,他们没有自我放纵,没有落井下石。在他们身上保留了传统道德的遗传基因、儒家文明的血脉还在流淌。
二十多年前,刮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市场经济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都慢慢地显现出来。 一切向钱看的年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许多人又晕头转向了,贪脏枉法,腐化堕落,夺走了一批批贪官的命,坑蒙拐骗、制假贩假是又让另一批人锒铛入狱。贪死的、吃死的、嫖死的、吸毒死的……都是被钱“烧”死的,真可谓前赴后继,死而后已。当年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曾讽刺资本主义法国钱迷人心的现象,他说:棺材店老板希望家家死人、玻璃店老板希望来场冰雹,家家玻璃被打碎、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医生希望人人害病……。这位先生要是活到今天就要再补上一句:教师希望学生都来补课,好多收点补课费。世代受人景仰的职业如今变成了斩人的刀,进步耶,退步耶?
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一时想不起世界观、人生观之类的大道理,不要紧,只要记住爹妈从小就告诫的那几句话:“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产权意识),“犯法的事不要做”(法制意识),就能够守住心中道德的堤坝,抵挡糖衣炮弹的袭击。这样做难吗?似难实不难,似不难又难。
五十多年来,我们对道德教育不可谓不重视。效果为何不佳?我以为调门太高,难以操作是原因之一。吸取教训,不如放低调门,从可操作的基本道德准则做起。其实,自打孩提时代起,家长老师反复告诫的就是那么几条:尊老爱幼、诚实敬业、奉公守法……。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千古遗训,是任何民族、任何宗教、任何文明都提倡的道德信条,这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逾越的道德底线,也是人人要做、人人能做的起码的做人道德。有了这些准则,人才渐渐脱离兽性,发展人性。不管时代怎么变,观念怎么更新,这个基本的道理是不会变的。就让我们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从诚信友爱、遵纪守法之类的基本道德准则做起吧!
学会感恩
每年十一月第四个星期的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它起源于1621年一批到北美安家的英国移民,在当地印第安人帮助下获得第一个丰收,举行了三天狂欢活动。此后每年秋收后的庆典沿袭成为传统节日,到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这一天美国人都要吃传统火鸡和南瓜馅饼,互相祝贺,感谢上帝赐给丰衣足食、幸福生活。
感恩节是美式洋节,我们不必模仿。感恩也是一种宗教情怀,我不是宗教信徒,说不清它的来龙去脉。但我认为我辈凡夫俗子,不妨拥有感恩心态,有益无害。
为什么要感恩?因为有恩可感。人生在世,不能单独生存。不能单靠自己而活着。呱呱坠地,时时处处离不开亲人的养育之恩,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保障之恩、自然的恩赐之恩等等。既然有恩才能生存、发展,就要知恩、感恩,就要报恩。知恩图报是千年美德。知恩感恩是人有教养、人懂文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是起码的道德准则。
我们不仅应该感恩,而且需要感恩,因为感恩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还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有了感恩心态,心中消除怨恨,充满爱。不想我欠缺什么,只想我自己拥有多少;少想对别人的恨,多想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同样的处境,心态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态度不同,感觉就大不同。有了感恩的思想,幸福就在我心中。生活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心态。调节心态,从恨到爱、以怨到谢,比求医问药还重要。
有人说处于顺境,诸事遂意,应该感恩;如若身处逆境,困顿蹉跎,难道还要感恩吗?老天爷对我如此不公,我还要感谢他吗?
顺境中应感恩,没错;逆境中也应该,也需要感恩。挫折、危难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苦难是一所学校,经过苦难才能全面深刻地领悟人生的真谛。经历严冬才会更爱春天;失去自由才能体会自由的重要;经历过病痛才更知道健康的可贵,吃过苦才能真切地体会幸福的甜美。人都是有隋性的,只有经过苦难生活的磨炼,才会生长出坚强的意志、优秀的品质。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谁都不是天生的苦行僧。但是生活本身就是充满酸甜苦辣的。我们这些经历过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老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都经历过逆运。现在想起来,坎坷经历实在是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比年青人更珍惜当今,更热爱生活,活得更有滋味。
谁也不是自愿来到这个世上的,谁也不能永远留在这个世上。有幸到人世上走一遭,经历过风尘的洗炼,有情有爱、有道有义,没有白活。有朝一日,告别人生,超越小恩小怨,带着安详平和的心态,辞谢尘环,回归自然,这是最后的感恩。
互尊与互助
年初,上海《东方早报》由一则新闻报道引发了一场社会道德的讨论。报载:某日,840路公交车上一位身患癌症的老人体力不支,却无人肯让座。无奈中,老人拿出肺癌诊断书,企望引得同情,但照样无人有动于衷。针对此类事情,有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人发表议论,疾呼加大道德宣传力度,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扭转社会风气。众说不一,讨论了一阵后,车况依旧,坐者仍坐,站者仍站,让坐的几稀。
如何走出这种让与不让形成的缰持与尴尬,笔者想得很久,也很多。
我以为尊老爱幼的风尚应该得到大力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早就成为社会美德的标志,更是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我以为助老的前提是尊老,发自爱心的扶弱济贫是美德,迫于舆论压力下的强求,无论对求助者还是救助者都不舒心,既然人家一时还没有觉悟到应该尊老,也就不要苛求,给予这样的年轻朋友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给予他们一个逐步认识的时间。不违法、不损人的私德行为就不要强求,私德之美源于发自内心。再退一步说,年轻人也有私德。有爱心、主动让,谢谢您。如因种种主客观原因,不想让,就不必责之过深,给予宽容,毕竟小事一桩,不要上纲上线。如强求,让坐者不情愿,受让者也不舒心,关系顿时紧张,何苦呢?
人老体衰,行动不便,需要帮助,在所难免。但我的底线是:感谢帮助,接受同情,拒绝怜悯。作为老者,我以自助自尊来自律。在困难面前,首先坚强自助,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迫不得已麻烦了别人,心存感激之情。在任何情况下,不以丧失自尊求得帮助。在怜悯面前,我有拒绝接受服务的权利。
互助的前提是互尊。在互尊的前提下互助才是真正的美德。当我有能力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时,行动前一定不忘礼貌地征询受助者的同意;当我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除了深表感谢之外,一定坚持自助自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他人的依赖。为什么要如此克己守礼?因为,做人一日,就要有一日的自尊,也要有一日的尊人。自尊不自贵,自重不自大。只有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有真正的自尊。
写到这里,想起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一句名言。他说,人不论贫富,有两件最值得珍惜的东西,一是家里的自由,二是朋友的屋顶。这句看似平淡的话语蕴含着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个人的自由诚然是最值得珍惜的,但同时不要忘记珍惜“朋友的屋顶”——别人的生活空间。侵犯了别人权益的人就享受不到个人的真正自由;只有真正尊重别人人格自由的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自由诚可贵、宽容更重要。胡适先生说过类似意思的话。当下社会的弊病是自尊与尊人的脱节,或两者同时都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少礼节,也不缺少互助互爱的道德信条。但在几千年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爱有等差”。礼也好,爱也好,前提是区别亲疏远近,尊卑贵贱。当今之世,我们在继承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时,勿忘融入人格平等的现代观念,我们需要扶老爱幼,我们尤其需要自尊尊人。
老有老爱
有人说,情爱是年轻人的专利。此言差矣!情爱是所有人的权利。
年初去世的张中行老先生对情爱有个绝妙的论述。有人问张老:“人生在世,什么事情最重要?”先生答:“男女之情”。此人追问:“人到老年,什么事最重要?”先生答:“男女之情。”多么干脆,多么坦率。
人有个与生俱来的心灵残缺——孤独。弥补这个残缺的唯一方法是相互情爱。没有爱,人无法生存,活得没味。爱有大爱,亦有小爱。大爱太复杂,且不论。小爱离不了亲情、友情与爱情。三情一个不能少,但最重要的还是男女之爱情。
爱情伴随我们一生。从情窦初开、朦胧之恋直到白头偕老,老而死别。不同年龄段,情爱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情爱之脉没有断。老人之爱,不像年轻人那样激情似史,如胶似漆,但比年轻人爱得更真诚、更深切。递杯茶,削个苹果;搀扶一把,细语一声,看似平淡、深情无限。爱到白发,才更纯真。到此时,男不计较女容貌俊丑,女不在乎男权、钱、地位。有房同住,有钱同使。风风雨雨几十年,说不清你为我做了多少贡献,我为你作了怎样的牺牲。脾气秉性,烂熟于心。无声的默契胜于有声的爱语。
男女结合,不可能事事处处情投意合,但能相伴厮守几十年,冥冥中必有一份情缘在。否则,为什么滚滚人流中,恰恰是我找到了你,你相中了我。老伴,老伴,不管贤愚俊丑,都是上帝赐给你我的礼物。既然接受了,就要善待之;既要共同分享性爱之愉悦,又要在危难病困之时不离不弃。我的她,她的我都是一片独一无二的树叶。他(她)的关爱我享受,她(他)的缺陷弱点我要接受、理解、宽容。爱到老才明白,爱就是欣赏、接纳、理解、宽容。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忌谈男女之情。社会发展到今天,年轻人的恋爱已经完全自由化了,但老年人爱的权利仍受漠视。丧偶老人的黄昏恋受到方方面面、有形无形的歧视和束缚。与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十分不相称。作家杨沫,坎坷一生,多次婚恋(包括与张中行的初恋)都以失败告终。成功的作家过着很不成功的感情生活。75岁时,她幸运地结识了李蕴昌,结成连理。用杨沫儿子的话说:“自从与李叔叔结合之后,母亲正常了、完整了、健全了。”最后的婚恋“挽救了杨沫的灵魂,也挽救了我们破碎的家庭。”(《母亲杨沫》第309-310页)她思想豁达,平和慈祥。弥留之际,杨沫深情地对老伴说:“老李,这几年,咱们在一起生活很美好,我心满意足,就是时间太短了,哪怕再多给我一两年就更好了。”创作《青春之歌》小说的作者用自己的生活谱写了真实的桑榆恋歌。
爱是人性,爱是人权。幸福的人生不能没有爱。爱靠自己去争取、自己去维护、自己去创造。老有老爱,老年人要珍重自己的爱情,也吁请所有的人尊重老年人的情爱。
上海 商友仁 (作者系上海老年大学文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