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正态度,放松心态
学习书法的人可能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颜真卿的《祭侄稿》、《勤礼碑》、欧阳询的《九成宫》等书法大家与其著作。可是谁知道山海关匾额上的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关”是谁的手笔呢?登临泰山极顶时看到的“五岳独尊”,又是谁写的呢?我们常说《倪宽赞》、《阴符经》不是褚遂良所书,那又是谁的手书呢?我们知道王羲之的代笔人是任靖,任为右军的学生,还曾教献之书法。其实还有更多的民间书法艺人,都写有一手很好的书法,只不过是种种的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而已。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书法学习,放在我们面前的就有二种不同的心态:
一种是艺术的,为书法而献身。为跻身书坛而拼搏,埋头数载于书翰,孜孜不倦追求书法的真谛;
另一种是生活的,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求索。他们的追求是从学习中得到快乐,从学习中得到提高。
我认为,我们老同志的学习,还是取第二种心态比较合适。
老同志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有广博的生活阅历,又有丰富的传统积淀,有些还长期担任着领导职务。虽然他们老了,退下来了,他们的第一乐章已打上休止符号,但是他们还有第二乐章可待谱写,他们在未来社会上的作用和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走在时代的前列,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力,或是过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晚年,这些老同志来到老干部大学继续充电,在学习中得到快乐,通过学习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有活力。
但是,我们老同志毕竟是老了,老在记忆力的逐渐衰退,老在身体机能的逐渐退化,所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的前提,通过快乐学习,继续振奋和延续我们的晚年,才能老有所为。健康快乐的学习、健康快乐的进步,是我们老同志学习的真正目的。
老有所学之而老有所乐,进而老有所用。大部分的老年人学习,虽不重于名利,但可强身健体,也可教育后代,更可丰富我们的晚年生活。只要端正态度,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一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部中国书法史,从甲骨文到篆、隶、行、草、楷。从三国两晋的钟繇、王羲之父子到唐朝的欧、虞、褚、薛、颜、柳,宋朝的苏、黄、米、蔡,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吴中四子、董其昌,到如今的现代书法、硬笔书法,就是一个前进中的“先进文化”。何况它还有一个和中医密切相关的“精、气、神”,是一项延年益寿,融实用和艺术为一体的艺术。我有一个老学员,罹患高血压,又是大病初愈,拄着拐杖来到课堂,不要说写字,就是拿着毛笔手也要抖个不停,但凭着他的顽强毅力与平和心态,两年后他练成了一手好字、一手好画,更丢掉了拐杖,一口气能跑上五楼。我在他的家里,看到了四壁“山水”和“翰墨”,他说:“是老年大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放松心态,说来容易,可在一个班上,看着人家的进步,总有一点“尴尬”的面子问题,所以有些学员就不想把作业挂出来,甚至于打退堂鼓,其实还是一个心态问题。大家都知道,五指还不一般长呢!我常和学员说:“今天要和昨天比,今年要和去年比,你是否进步了?你去和字帖比,和优秀的学员比,是为了端正心态来鞭策自己。”难怪有的学员说:“周老师怎么老说我们写得好。”其实我看到的、肯定的就是这一点。有些学员的好作品,是在他们长期的磨练中逐步形成的,不要只看到他们今天挥毫泼墨何等洒脱,他自己的感觉是甘苦与共的,因为他们成绩的取得,也是不断调整心态、努力学习的结果。
在教学中还有个“个性”问题。由于各人的接受能力、学习要求的不同,须因材施教,讲、书结合,在提高优秀学员书法水平的同时,尽力多辅导进步较慢的学员,做到诲人不倦,让他们感到通过努力也能把字写好。也可要求大家自愿结合,互相帮助,既交流了书艺,又融洽了情感,放松了心态。
二、因材施教,用心教学
直面学生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员起到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面前的三尺讲台好比一个舞台,每次上课都要做好课前预案,使得每课都能给学员有个收获。
为了使老同志学得更快乐、更有意义,必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解决老同志在学习中的各种障碍。对于老同志来说,学习最大的障碍,就是记忆力衰退、眼睛老花、精力不够等。我在书法教学中,会按需自编一些通俗易懂的教材,把字帖中的小字放大,还把字帖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不常用的难字和各个书法家的变体字用表格形式书写出来,标上简体字、汉语拼音和在字帖上的页码等,编成一本《笔画结构变化难字表》,便于学员查找、认读和书写;或将书法的基本笔画编成了口诀印发给学员,这样既利于上课讲解,又方便学员回家复习,减少学员记笔记的时间,增加了讲课和辅导的时间,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为了使老同志学得更活泼,在为老同志讲课的时候,教师可运用一些“肢体语言”来比喻基本笔画的写法,如伸开双臂就说:“横是手臂竖是身,横细竖粗别相争”,分开双腿就说:“左撇右捺如两腿,两腿叉开要平衡”,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为了使老同志学得更生动,教师还可选编一些书法家的小故事,当讲评到某位书家的书法作品时,形象地穿插一个小故事,既放松了大家的心情,又利于大家记忆。或者可把学员们的作品拍摄下来,分发给学员,既可以互相交流,又提高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
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心中有个“为老服务”,真正做到“用心教学”,方便学员,那么“为老服务”一定能有收获,能获得老同志和社会的赞同。
三、力戒眼高手低与急于求成
最后我想和老同志谈谈老有所学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眼高手低、急于求成。
第一,书法艺术是心与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常有学员跟我讲:“我心里明白,为什么就是写不好?”其实这是一个心与手相辅相成的问题。当学员开始学习时,总是感到字写不好,是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听了老师的讲解而有所理解和看到了字帖上的范字),而手跟不上;当学习一段时间后,感到自己写得不错了,这时说明心的高度与手的高度相当或滞后了;要再想提高,则必须提高“心力”(也称作眼界)。心力提高后,手又会感到跟不上,于是又会进入下一个循环。每一个循环,学员们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提高,这样的循环,会伴随学员们终生提高的全过程。循环的周期越短,提高越快。提高“手”,只有通过苦练才能见效,提高“心”,只有通过苦学而无他途。其实“苦学”的方法是很多的,对我们老同志来说,可变“苦学”为“乐学”,变课堂为学堂,除了与老师互动式的教学以外,还可以与同学进行互帮互学,更可组织学友会,同窗三五相聚,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共同提高书艺。
第二,学习书法不能急于求成。有些老同志总是自感笔拙,急于求成,其实临帖之所以累,许多人不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是因为人类有个共通的弱点——不愿受别人制约,只想极力表现自己。谁能克服这个弱点,谁就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继承传统、不断临帖,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而有些学员对“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写写玩玩就可以了,何必那么认真,这就是阻碍他前进的绊脚石。我说学习就得循序渐进。对传统的继承,应是动态的,应以当代的审美观念去进一步研究开拓,对传统再认识,带有时代特征的再认识,因为传统书法具有继承性、表现性和可变性。因此我们老年人学习书法,可以早一步“继承”和“发扬”,“入帖”和“出帖”。
也有一些学员自认写得尚可,或者是图个新鲜,今年想学楷书,明年想学行书,后年想学草书,多少有“眼高手低、急于求成”之嫌。书法艺术简洁、直观、抽象,简洁到只剩下黑色的点线,直观到无法把丑的地方遮住,抽象得不知道怎样写才是美的。所以说学习书法看来容易,其实较难,要想写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打下扎实的基础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先专一门,小有成绩,再博学其他,才能触类旁通,使学习提高得更快。书法艺术的技巧是书法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将这种技巧融入感觉,升华到感悟中,技巧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解决形与神的问题,以神写形,形从属于神,形顺从于笔墨。而只有形神达到高度和谐统一的地步,才能达到绝妙的境界。在各种书体,各种流派的学习中,都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学习“用笔”,学习“笔墨技巧”,做到“笔随心动,挥洒自如,干湿浓淡,随意而变,结体章法,灵便多彩”,如此便能举一反三,广涉各体。不要过于追求时尚,“冷门”往往蕴藏着明日的“火热”;也不要过于追求火热,寂寞往往预示着明日的“腾飞”;孤芳自赏也自是不必,唯有雅俗共赏,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系杨浦区老干部大学书法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