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和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的构架中具有重要地位,而社区老年教育则是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平台。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我们对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进行了抽样调研。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本战略。
南京市与全国一样,人口老龄化进程发展很快。截止2009年12月底,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5万,占总人口的16.5%,平均每6.5人中有一个老人,且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3.6%,老龄化、高龄化特点和矛盾尤为突出。这表明,南京市人口老龄化形势已十分严峻。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持续性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社会经济角度,人口老龄化带来经济压力和社会活力问题。人口老龄化将给国家财政预算、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为老服务等一系列方面带来压力。同时,人口老龄化到一定程度会导致两代人赡养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影响到在业人口的劳动产出率问题。这是人口老龄化的宏观效应。二是从社会责任角度,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将带来一个广义的生活照料问题。在老年人失能的情势下,社会如何提供专业性的医护照料?家庭如何提供非专业的生活照料?如何使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有尊严?这是人口老龄化的后续效应。三是从老年人个体角度,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个老年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就是如何使老年人在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同时,实现自我完善,享受生命的愉悦。这是人口老龄化的微观效应。正因为此,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老年教育”。这意味着发展老年教育、建构学习型社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和方针、政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平席位教授纳拉帕特认为,在2009——2019 年这10年中,中国最需要的就是建立一种体制,可以确保每一个中国人——而不是精英阶层——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是纳拉帕特所说的“中国最需要的体制”。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自然成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
2、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平台。
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平台。从社会学角度,理由有三:第一,社区是一个涵盖了所有社会要素的社会系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教育、就业、卫生医疗、健康和生活服务等无不浓缩在社区之中。第二,参与是社区的命脉。1955年联合国在《通过社区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报告中指出:“社区发展是一种经由社区人民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以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社区人民的积极参与是社区生存的根本和发展的源泉。由此,老年教育作为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平台,不再纯粹是从老年人的角度对自身能力、经验的发挥,而是社区本身的内在需求。第三,社区管理方法的核心是自治。按照社区组织建构的规则,社区组织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为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为住区老人接受老年教育创造了较为理想的条件。
社区是公民社会的基础层面,是城市构成的基本单位,其服务对象是全体社区居民,因而,社区老年教育是实现教育平等、提高“传统老年人”的文化素养、满足“新老年人”再学习需求、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平台。
3、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塑造“新老年人”的最佳途径。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是要塑造与时俱进的“新老年人”,实现成功老龄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每个老年人,都面临着退休后怎样生活的问题。换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老年人都需要解决如何继续生存、怎样发展的问题。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60岁-75岁这一年龄层的群体,从生理和心理上看都不能算作传统概念的“老年人”。有关方面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男女人口的生命体征、健康指标明显强于几十年前的同龄人,很大程度上他们并不衰老不堪。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六七十岁老年人过着“退而不休”的生活,他们不愿坐在家中清闲地安享晚年,而是坚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日本称这些老年人为“新老年人”。这一称呼已被许多发达国家所认同、采用。但是,有关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新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不大,还有70%左右的老年人因文化水平不高,经济收入较低,加上传统的价值观等原因,游离在老年教育、老年学校之外,他们还有诸多方面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时代和社会进步,仍然是“传统老人”。
如何塑造与时俱进的“新老年人”,实现成功老龄化?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着力于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最佳途径。这正如世界成人教育会议《汉堡宣言》指出的:终身学习是成年人应对知识社会的最重要的策略和手段。这里的“终身学习”,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是接受老年教育。
二、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调研结果及分析
1、基本情况
南京市的老年教育是从1984年建立“省市合办、军民共建、以市为主”的金陵老年大学起步的,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前发展很慢。2001年年底统计,南京地区有省市办老年大学17所,区县老年大学12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24所。学员共有23669人次,占全市老年人口的2.7%。在党的十六大后,南京市老年教育获得较快发展,不足8年,老年学校扩大了20倍,学员人数增长了4倍。总体来看,南京市老年教育呈现为两种模式、多层面发展。
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有两种模式,即:一是社区老年大学、老年学校;二是社区科普大学(以上统计数据不包括社区科普大学统计数)。从性质上看,这两种模式都是老年教育(后者以老年教育为主,在寒暑假时还招收青少年班,有时还开办就业培训班。);从管理体制上看,社区老年教育、老年学校归属于政府的某一部门或多部门共管,而社区科普大学则统一归属于市科协主管;从存在方式看,社区老年学校与科普大学大多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也有的社区只有科普大学,或者只有老年学校。
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呈多层面发展。(1)社区老年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县层面。南京市13个区县中,办老年大学的有12个,其中有10个运行正常。13个区县老年大学现有学员总数约7727人,设有班级222个,教师队伍、开设专业和校舍面积因各校情况不同而不同。二是街镇、社区(村)层面。全市办有街镇老年学校92所,办学率79%;办有社区(村)老年学校或教学点732个,办学率52.7%;学员总数约7万多人。(2)社区科普大学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县层面。目前全市共有105所,覆盖到全市13个区县。二是街道、社区层面。六城区每个街道基本都有一所,有的街道有两所。目前全市社区科普大学在册学员5000多人,专兼职教师队伍400人,市、区、社区、学会四级科普大学讲师团和教学志愿者1000人,已结业学员4000多人,开办各类科普课程230多班次。
2、抽样调查结果综述
为了进一步推进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南京市城区对社区老年教育进行了抽样调查,分别采取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两种形式。其中,在白下区和鼓楼区进行问卷调查,共下发了530份个人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524份,有效率为98.8%。在玄武区的锁金村街道、新街口街道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调查,我们对目前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老年学校的现状、特点、深层变化和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了解。综述如下:
(1)正确认识社区老年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社区老年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系问题,41.92%的老年人不仅认识正确,而且态度积极;还有53.71%的老年人认为社区老年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关系一般”。持积极态度的老年学员,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全民素质,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各级政府组织必须要重视老年教育,在普及社区老年学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社区老年学校。
(2)老年学员自然情况体现了社会进步。
老年学员的自然情况在体现社会进步的同时,决定了社区老年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发展规模以及学习型社会基础平台的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出老年学员的自然情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性别特点,女性老人多于男性老人,这既符合我国老年人的变化趋势,又说明女性老人的社会参与性强于男性老人。二是年龄特点,按我国老年人的标准,60岁及以上的老人居多,占老年学员的58.42%,其中,60岁-70岁的低龄老人占老年学员的32.77%,70岁及以上老人占老年学员的25.65%;而50岁-59岁的“准老年人”占老年学员的41.57%。三是文化水平特点,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老年学员日趋增多,占老年学员的34.51%;高中(技校、职校和中专)学历占老年学员的20.56%;初中学历的占老年学员的43.8%;小学学历的占老年学员的1.13%。四是身份特点,退休前的职业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居多,占老年学员的54.4%;工人占1.62%;农民占22.45%;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占3.47%。鼓楼区和白下区处于南京市的市中心,省市党政机关多、国营大企业宿舍区多,因此老年学员中公务员和干部身份者居多;伴随着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城区不断扩大,城郊农村被划入城区,因此出现了农民老年学员与其他身份老年学员“共享教育”的情景,且比例占22.45%。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五是经济收入特点,经济收入处于“一般”水平者为绝大多数,占71.32%;处于“较好”者次之,占21.23%。这折射出我国的国民收入政策极需调整,同时反映了“老有所养”还处于中低水平。六是健康水平特点,身体健康处于“一般”水平者为绝大多数,占72.95%;处于“较好”者次之,占20.9%。由此可窥老年学员的学习诉求之一,是希冀通过学习提高健身水平。(3)社区老人参加社区老年教育的状况
社区老人是否参与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表征了老年人的心态情趣、生活质量、学习意识和权利意识,而且表征了社区老年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调研数据显示,我市老年人退休后、闲暇时参与老年教育学习活动的人很少,只占社区老年人的21.95%,而看电视、玩棋牌的占25.19%,自己看书读报的占15.92%,唱歌跳舞健身的占的13.14%,做家务、带小孩的占7.42%。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社区老年人还游离在社区老年教育之外。调研数据还显示出,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学习活动的老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参与老年教育的主渠道是区(市县)老年大学,占所有渠道的54.51%,其次是居委会活动,占所有渠道的15.58%,通过社区学校接受老年教育的占9.73%,通过街道文化中心接受老年教育的占9.2%,通过空中老年大学接受老年教育的排在最后,只占4.42%。二是学习内容,这与老年学校设置的专业和老年学员的学习诉求呈正相关。老年学员选学专业排在前四位的是:学习书画类占29.44%,保健类占24.74%,体艺类占18.21%,电脑类占14.32%;次之的是文史类占6.64%,科普类占2.29%,家政类占1.95%,外语占1.03%。三是学习态度,绝大多数老人对参与老年教育给予肯定,认为经常参加学习对老同志最主要的好处能“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因此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四是学习目的明确,为了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占65.17%);充实晚年生活,提高生命质量(占18.72%);丰富知识,适应社会发展(占7.55%);消除孤独,调节心态(占4,64%);服务社会,实现自我(占2.03%);提高素养,缩小代沟,融洽关系(占1.45%)。
(4)社区老年教育、老年学校现状
关于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老年学校的现状,调研数据显示,一是覆盖面不广。由于主客观原因,绝大部分(70%左右)老年人游离在老年教育之外。二是教师队伍质量总体较高。其中教学认真负责,符合老年特点者占45.15%,有水平但不符合老年特点者占44.74%。三是硬件设施、教学环境总体较好。专门老年学校办学条件好的占49.39%,社区学校开办老年班办学条件好的占33.13%,教学设施一般的占11.99%。四是教学管理质量不太理想。管理规范、注重效益的占38%,一般的占60.72%,差的占0.27%。五是教材基本符合老年人特点。很适合的占51.55%,不适合的占26.82%,根本没有像样教材的占21.19%。六是学习内容基本满足老年人需求。老年学员最想学的专业,依次是养生保健31%、文学书画28.7%、音乐舞蹈20.94%、家政烹饪8.12%、电脑科普6.68%、时政历史2.35%等。七是教学形式以讲课为主。老年学员最希望的教学形式除规范教学31.13%外,还有街道居委会开设的讲座16.79%,老年文艺团队活动16.04%,远程教学14.72%,参观旅游12.26%,社团活动6.42%,及个人自学2.64%。八是学员自主性教学方法欠缺。绝大多数老年学员希望教学方法基本规范,不要压力太大的,占77.96%。
(5)社区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老年学校发展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给老年学员带来了欢乐、幸福和健康,在老年学员中产生了集体圆梦的正效应。但是,社区老年教育谋求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如下:一是管理体制不明晰,呈现为“五龙治水”之状。二是发展不平衡,南京市社区归口老年教育模式的老年学校还未实现全覆盖(社区科普大学模式的老年教育已实现全覆盖);各社区老年教育、老年学校的教学规模、教学质量、规范化管理参差不齐,等等。三是经费缺口很大。由于政府制度缺陷和政策倾向,致使社区老年教育经费不足成为普遍性问题。
3、调研数据分析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具有以下新特点:
一是学习目的正发生深层变化。我市社区老年学员学习目的指向正由促进身心健康跃升到提高生命质量、实现自我价值、服务于社会。虽然目前老年学员参与老年教育的学习目的,为了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者占65.17%,但是,有29.75%的老年学员的学习目的已与老年教育本质相一致:
二是学员结构正发生深层变化。伴随着社会发展,我市社区老年学员的结构显示出低龄化、高学历和退休干部多。低龄化表现在低龄老人占老年学员的绝大多数(74.34%),高学历表现在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老年学员占老年学员的34.51%。除此之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使城区的社区老年学校中,农民占老年学员的22.45%。
三是学习诉求正发生深层变化。主要表现为:(1)选学专业多向性。老年学员已选学专业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书画类、保健类、体艺类电脑类;次之的是文史类、科普类、家政类、外语类。(2)教学方式自主性。社区老年学员渴望自由自在地学习。他们希望教学形式广泛,希望教学方法活泼,不要压力太大。社区老年学员学习诉求变化已与发达国家社区老年大学接近。老年学员学习诉求的深层变化预示着老年教育的教育方式变革的方向。
三、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的深层趋势和发展思路
1、深层趋势
一是社区老年教育将呈现多种模式的发展。这是建构学习型社会基础平台的必然要求。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目前已有社区老年学校和社区科普大学两种模式。仅此还远不能满足更多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人的学习需求。据发达国家和上海老年教育的实践经验——运用远程传播技术,扩展教育的开放性,建立老年开放大学,使更多的老人不用走出家门就能享受教育权利。
二是社区老年教育将呈现大规模、加速发展的态势。这是中国式养老方式的必然选择。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中国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未来中国养老方式的选择,就是要对老年人在提供全方位的物质保障的同时,也重视老人的精神追求,实行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社区老年学校、社区科普大学、社区开放大学等诸多老年教育模式将成为老年宜居环境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社区老年教育将转变为更加自由自主的教学方式。这是老年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所决定的。自由自主的教学方式才能构成社区的学习磁场,让身处其中的老人和身处边缘及四周的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受到“磁化”,共享教育权利,在学习中“乐活”。我们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社区有70%左右的老人仍游离在老年教育、老年学校之外,要使广大老年人都“纳入”社区老年教育,亟须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广大老年人在自由选择所学专业的同时,也自主决定多种教学方式,实现自由自主地快乐学习。
2、发展思路
一是理顺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老年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事业,其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为此,必须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切实落实老年教育的归口管理。建议由市民政局、老龄委(办)、教育局、财政局、市科协、计生委、人口协会等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联合组成专门办公机构,负责领导、研究、支持老年教育。这是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证。
二是老年教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体系。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瑞典、西班牙等国老年教育、老年学校开支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得到教育部门、工会、教会、慈善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及个人大力支持,由此得以蓬勃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市社区老年教育作为民生事业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平台,其开支也应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这样才能支撑未来社区老年教育大规模、加速度的发展。
三是改革社区老年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年教育的本质就是老年人为了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而进行的自觉、自主和自由的学习活动。调研数据显示,我市社区老年人渴望的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构成了一副多维的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写实图,同时他们又希望压力不要太大。老年教学管理规范而又没有压力是各国老年教育的一个共性。
四是提高全社会的“学习”意识。要使全体公民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并掌握、理解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的一个公式:L<C=D。(L就是Learn,即学习。)学习的速度如果小于C(C就是Change,即变化。),就等于D(D就是Die ,即死亡。),就会死亡,就会被淘汰。学习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如果学习速度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淘汰。要使老年群体明白,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