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上午,泗水乡音讲师团团长周小玲在韵意四村学习点以“话说泗泾”为题作专题讲座。新凯及韵意社区16个居委会的办学干部、推进员以及助学员参加讲座。此讲为“泗水乡音”讲师团系列讲座第四讲。
泗泾地貌与历史发展对于与会出席的新泗泾人尤为陌生,周老师以言简意赅的讲座方式告知了与会每一位新泗泾人,追溯泗泾的历史发展,可由元代开始记载,当时的泗泾并非我们口中现有的泗泾,泗泾还是一个村寨,当然地名也有所不同,称为“会波村”,后又有以七间农村瓦舍改建而成的七间村,明代时期,商旅文化的演变,加之七间村附近开设了以私塾为名的“南村草堂”,使得泗泾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逐渐向市集开始发展,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留下了泗泾历史文化的印记,通波泾、外婆泾、中泗桥还是被一一保留下来。如今的老泗泾人正在逐步接受新泗泾人的迁移,本土的乡音源远流长,当周老师用泗泾话给在座听众阐述泗泾故事的时候,大家的内心仿佛也回荡起泗泾的淳朴民情。上海之根在松江,松江之根在泗泾,泗泾以古镇得名,即便是在魔都喧嚣的车水马龙、极速的经济发展、不眠的商旅文化中,泗泾依然以它的质朴、静谧、丰韵来诠释着它的历史。
元代诗人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曾如是吟诵:“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周小玲老师的讲座声情并茂、意义深远,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都带入到这幅古朴的乡村画卷中,驻足流连,与会人员仔细聆听周老师的讲座,认真做好笔记,对周老师纷纷表示感谢,殷切期待周老师来年能为泗泾各个社区开展更多关于泗泾历史文化的系列巡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