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将老年教育向农村基层推进,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组织老年人参与远程老年大学课程收视的过程中,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金星村创造性地将收视点建到村民小组里,同时选派辅导员、建立管理台账、增加活动项目,扫除了农村老年远程教育发展的障碍,使收视率达到8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金星模式”是对老年教育“重心下移”理念的精彩演绎,它告诉我们:要在农村基层推进老年教育,就必须切实下移工作重心,使教育的场所、内容、服务等贴近老年人的需求。
在农村,要把老年教育由乡镇层面向村级层面、直至村民小组层面推进,有很多障碍:硬件设施不完善,村民文化程度低,教学点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等等。这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成功的经验还不多。
2008年初,闵行区马桥镇金星村创造性地将远程老年大学的收视点建到了村民小组里。到2010年,他们建成了5个收视点,吸引了全村80%以上的老年人参加远程收视,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把这种做法称作“金星模式”。“金星模式”为什么能够成功?它对于我们在农村推进老年教育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初期遇到困难
2005年,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是,要让全市20%的老年人接受远程老年教育。这个目标化作具体任务层层下达,最后落到各村、居民区负责老年教育工作的老龄书记头上。
闵行区马桥镇金星村的老龄书记王洪坤在全村做了动员,当时有二十多个老年人来村里参加集中收视。但是后来人越来越少,到2007年底,坚持来收看的仅有十几个人。王洪坤分析出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场地小,到2007年底,金星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42个,按照让20%的老年人参与远程收视的要求,就应当有48个老年人参加收视。但是村里的收视室一共只有40个平方,仅放得下30多张凳子。
第二是组织难,农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识字不多,也听不懂普通话。金星村的版图像一片狭长的树叶,呈东西走向,从村的最东面到最西面,相距2公里,老年人腿脚不便,最远的村民到村老年活动室要走20分钟。
第三是管理弱,金星村老年活动室只有老龄书记和两名文化服务员,平常事务繁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管理和服务中去。
第四是内容少。当时远程老年大学播放的课程是《耳穴保健按摩》,老师讲课普通话不太标准,对文盲半文盲的老年人来讲,不仅语言上听不清,内容上也难以理解,他们感觉枯燥乏味。
2008年采取措施
2008年初,王洪坤专门就这件事与村里的同志商量,针对困难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了如下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是增设收视点,解决场所小的问题。他们在每个村民小组(已经“撤队”的四组除外)找一户人家设立收视点,4个收视点分布在每个村民小组的中心位置。他们用两个月的时间物色场所、配备硬件、组织人员。到三月份开学时,4个收视点都能正常运转起来,老年人感觉到方便,就愿意来参加了。
二是配备辅导员,解决组织难的问题。针对老年人大多数不识字、听不懂普通话的特点,王洪坤给每个收视点物色了一名收视辅导员,让辅导员在课前给老年人“预习功课”,在课上当翻译、做辅导,在课后听反馈、作记录。通过辅导员的工作,老年人听懂了课程,也就提高了兴趣。
三是建管理台账,解决管理弱的问题。王洪坤给每个收视点发了一本老年学校统一印制的记录册,由收视点的辅导员记录出勤情况、课程内容和学员意见,有效地解决了老龄委管理力量薄弱和管理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提高了管理质量。
四是添活动项目,解决内容少的问题。王洪坤要求每个收视点利用课前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讲讲镇情村情,论论社会热点;课后,各个收视点还经常搞一些老年人喜欢的活动,如教学成果展示、为灾民募捐、测血压血糖等等。课前课后的丰富活动,激发了老年人的参与热情。
取得成效
2008年以后,金星村逐步完善收视点的管理和服务,参与收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2010年,根据村民的要求,他们在已经“撤队”但村民还没全部搬走的原第四村民小组增设了收视点,使全村5个村民小组都拥有了自己的收视点。现在,参与收视的总人数已经达到205人,占全村老年人总数的84.7%。三年的分组收视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是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由于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扫除了老年人学习的障碍,调动了积极性,2007年前是“要我来”,2008年开始变成了“我要来”。老人们说,现在的远程收视活动就像过去开社员大会,过一段时间大家集中一下,家长里短聊聊天,说说笑笑蛮开心。
其次,是老年人的道德素养得到提升。金星村第六村民小组的收视点原来设在六组村民林仁法家的卧室里,地方狭小,今年,林仁法主动提出把收视室搬到客堂间。他清理了客堂间里堆放的杂物,重新粉刷了墙壁,还自己花钱买了一台新的电视机给收视点用。农村老年人没有什么收入,但是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收视点的老年人自动组织募捐,有138名学员捐款共2928元。
再次,是老年人的保健意识得增强。他们收看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知识讲座后,增强了保健意识,主动要求量量血压,测测血糖,还遵照老师的指导,在饮食上少盐、少油,平时注意锻炼身体,经常打打太极拳;他们收看了老年人心理健康讲座后,懂得了心理保健的重要性,老年朋友之间经常谈天说地拉家常,消除了心中的烦恼,减少了孤独感。
现在,金星村的5个远程老年大学收视点不仅为村里老年人搭建老年教育的平台,还成了村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基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金星模式”的启示
当前,上海郊区大多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老年人在失去土地后,也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在他们感到困惑迷惘的时候,怎样让老年教育进一步贴近他们的生活,为他们送去温暖呢?王洪坤同志给我们作了精彩的回答:
第一,教育的场所要贴近老年人。老年教育不是搞“达人秀”,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无论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长时间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开展活动。在农村,交通不便,如果学习场所远离居民,居民感觉不方便,他们就不会经常来。金星村为什么可以吸引80%以上的老年人经常参与学习呢?主要就是学习场所贴近居民,参加学习十分方便。上海市老年大学办得好,闵行区老年大学也办得好,可是有几个农村的老年人会去学习呢?真正可以吸引老年人、教育老年人的,是办在村里甚至村民小组里的家门口的“村民学堂”。
第二,教育的内容要贴近老年人。多年来,农村老年教育的内容最多是局限于“唱唱跳跳”。金星村发动全村老年人参与远程收视,在收视的同时,给老年人讲形势任务、讲身心保健、讲法律道德,内容很多,形式也很丰富。老年人不仅喜欢听,还参与互动,教育效果很好。这就提醒我们,只要我们真正深入到老年人当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就不难找到适合老年人的教育内容。
第三,教育的服务要贴近老年人。上海远程老年大学开播快十年了,农村老年人主动去参加收视的还不多。原因很多,有“不知道”的,有“听不懂”的,也有“没兴趣”的。可是,金星村为什么可以吸引200多个老年人参加收视呢?这是因为金星村老龄委的教育服务做到了家:“不知道”就广泛宣传,“听不懂”就派辅导员,“没兴趣”就增加活动内容。服务做好了,障碍消除了,老年人自然愿意来学习。
“金星模式”的成功告诉我们,老年教育最需要“以人为本”,想在农村基层推进老年教育,就要切实下移工作重心,真心实意为老年人着想。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老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