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时光把我暂时定格在耄耋之年时,我开始有了走进和了解它的机会和过程,原来它是老年人之家,集多科门类、知识、技术、和藝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它祇有畄学,没有“畄级”,家人们志趣相投,亦师亦友,各有自己的梦境。下面、先从我自己談起吧:
一:先当老师先付出。
市老年大学举办远程“耳穴疗法”的讲课,大家虽兴趣盎然但又不甚理解,就请我去輔导,每次听完电视讲课后,再在耳郭上具体指点该些穴位的部位和功能,达到加深理解的效果,提高了学习兴趣,使该门课程能坚持到底。
二:再当学生学技能
耄耋期间我对绘画产生兴趣,在临摹中自学,当学校开办瓷画班后,我参加並“畄学”其中,一恍八年,其乐融融,拙作达400余幅,其中一幅“旧貌换新颜”于2013年获得上海市远程老年大学入围奨。大部分作品送亲朋好友共乐,余下百余幅作品架着、掛着,俨然是家庭个人展览,隨时可以自我欣赏和家人共赏。
三:共享有利于健康的方法
我于十几年前患了酐症(俗称打呼噜),由此,发明了简易、不花銭也没有痛苦的“止酐器”,毎晚睡时使用,早上取下,坚持用了三年左右,未花费一分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定名为“隐形口罩”。並撰文于2008年3月4日发表在上海老年报上。好友曾建议我申请专利、开发产品,类似餐巾纸样地使用方便。我想到酐症患者人数上升迅速,且极不重视其严重性,无主动的治疗意识,己成为心、脑疾患严重併发症、猝死的主要后备军团。因此,我必须利用各种讲课或其他的机会,宣传、演示本方法使家人和病人重视治疗,共享有利健康的成果。近十年来我己在老年大学、社区居委会、业务讲课、会议等场合作了数十次的介绍、还主动联系华东医院五官科,接在他们的“酐症”讲课后作了介绍;又向八五医院五官科主任介绍了本方法;近二年中我分别入住了二所养老院,也介绍了本方法。
通过宣传“共享”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人们对用废弃牛奶盒剪成的止酐良器一一隐形口罩的形状及用法都赞不绝口,认同有加,但是,对待自己或家人的酐症真的需要治疗嗎?非常地??疑不决,常常会不了了之。要解决这个很实际的现实,就是我的梦!老年大学能够园我的梦吗?
虽然我离校入住养老院近二年,但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的学到老终、用到老衰、乐到老死的理念己盘根錯节地埋在心胸,而师生相融、老友相聚、各抒已长的实际亦会表达无遗。相信,老年大学的无限魅力,一定会啓示老人们不断的园梦,不断的健康快乐。
胡地松写于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