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2日,上海:
首页 > 信息中心 > 信息详细
用积极的心理体验提升老年心理健康
2007年09月28日 来源:上海老年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273
 
    人们都知道,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面对这一规律,已经步入老年的我们该怎么办?比较合适的态度是:在承认规律、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善待自己,谋求个人的新发展。也就是说,老,既是自然规律使然,那么我们每个人对老之将至或年已垂暮也不足为惧,可以坦然以对的。事实上也有许多老年人是这方面的成功者:他们生活得很愉快,心理很健康,尽管他们的物质生活不一定十分富足,身体也并非没有一点病痛。套用当今时兴的说法,就是他们有很强的主观幸福感。观察这些在心理健康的维护上获得成功的老年人,笔者的感悟是,他们之所以获得了心理健康,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他们内心充盈着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集中体现为力求保持以下五种感受。
    一、 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
    老人一般都有怀旧倾向,这原本无可厚非,因为往事中有许多值得珍惜或引起愉悦之情的东西。但往事再美好,毕竟属于过去,这正如孔子所感叹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习惯了的往昔时光里,否则就可能适应不了生活的变迁,产生种种不愉快体验。所以让生活方式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有所调适,从而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是值得提倡的。当今不少老年人也确实就是这样做的,并产生了满意的效果。老人怎样才能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使自己活得有滋有味?关键是在个人知识圈和生活圈两个方面要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突破。首先是要突破个人知识圈的局限。如所周知,由于知识在不断出新,即使是知识分子,到了老年期也有很多东西是生疏的甚至是不懂的。据2006年5月31日《人民政协报·年华双周刊》报道,一项针对3万名65岁老人的抽样调查显示,84%的老人不会用手机接发短消息,55%的老人不会上网,72%的老人不会使用街头自动提款机提取小额钞票。设想一下,老年人如果把上述三项都掌握了,那他所感受到的生活的新鲜感该是何等强烈!他不会再感到在高科技面前不知所措了,而是会感到高科技知识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新情趣,感到自己与时代一起前进了。可见,老年人适当学一点新知识,特别是与科技有关的新知识是必要的。当然,新知识还包括各种有助于陶冶身心但过去没机会学习的知识,如音乐、书法、绘画、外文等人文类的知识。问题是:年纪大了,还学得进去吗?事实证明,若是主动学,便是“我要学”,当然学得进去。笔者就亲眼目睹过两个范例,那是我应邀在一个心理保健师培训班讲课时见到的。这个培训班的学员多半是中青年,但也有老年人。其中一位是学自动化专业出身的67岁的周先生,他是某理工大学的教授,一位是76岁的董女士,她是一位退休的政治教师。他们俩学心理保健知识极为认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76岁的董女士,4月11日的现代快报还以《七旬老太激情演绎“无穷动”》为题,用大篇幅对她的学习生涯(包括学习心理保健、学习在电脑上炒股等)作了报道。两位老人学习心理保健这种新知识并无狭隘的功利目的,只是为了助己助人,为了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为此他们不怕来回奔波,乐此不疲,十分令人感动。
    其次,有没有对生活的新鲜体验,还取决于对个人生活圈的拓展。人未离退休时,个人的生活圈是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圈,工作使人有较广泛的交往渠道和人际关系,因此所获得的信息较多,要处理的事务较多,获得外界评价的机会也较多。但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生活圈不由自主地缩小了,有些人还渐渐地出现了不出门、不交往的自我封闭现象,这对心理健康不利。生活的新鲜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养分,我们必须通过调整和拓宽生活圈来解决这个养分的吸收问题。在这方面有各种不同的做法,有的人是到另一个单位谋取一分力所能及的工作,有的人是到社区里当一名志愿者,有的人是加入兴趣群体,有的人是上老年大学,有的人是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等等。所有这些都能增加生活乐趣,减少暮气,焕发朝气,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新鲜和美好。简而言之,有意义的退休生活是需要有点追求、有点规划、有点行动的。
    二、 保持自我反省的清醒感
    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人的一生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8个阶段,50岁以后属于第八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人在50岁以后人生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对自己一生进行整合,从中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和厌恶感,形成对生命的一种超然的哲学智慧。显然,这就涉及到对个人既往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反省。这里所说的反省是指回过头去想一想,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包括外显的与内隐的,做个理性的判断,借此认清自己、鞭策自己。其实,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肯定了“吾日三省吾身”的必要,并告诫人们,君子应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所谓“得”可以有二解:一指患得患失之得;二指自鸣得意之得。通常的理解是倾向于前者,强调不宜在得失问题上耿耿于怀。不论作何种理解,对应该自我儆戒的这种“得”给予反省,会有利于排除老年人道德与心理发展上的障碍,从而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自我反省贵在自觉。但毋庸讳言,老年人通常对自己的脸面问题比较敏感,年岁大了仍能保持自我反省的清醒感并非易事。年岁大且地位高仍能保持自我反省的清醒感就更为不易。然而一些长者这样做了,他们因此而赢得了健康的心理。在这方面,文学界的一位名人——刘心武的勇气和做法,给了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
    人到中年后的刘心武因写过不少好作品而蜚声文坛,“从茅盾手里领过头名奖状”,当过《人民文学》主编,许多著作被译介到国外。但当他临近50岁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写了《五十自戒》,并公之于众。他说“清夜扪心,便感到自己心灵深处至少有两种恶,在五十将临时有蹿动膨胀之势,不能不引以为戒。”接着他严肃地披露了心灵深处的这两种恶,一是“对同辈的嫉妒”,表现为“对人家才能方面、成就方面、名方面、利方面、实惠方面、实力方面、前景方面、眼下方面,种种超过自己的地方,总有一种针刺般的隐痛”,于是闪过了扫一扫人家的兴头,阻一阻人家的前程的“恶浊想法”;二是“对年轻人的嫌弃”,表现为在内心看不得他们的“走红”和“那狂放劲儿”,不满意他们对他“居然没有足够的礼貌”,“没有应有的微笑”,“没有引出我谦让之辞的必要恭维”,“没有征求我的批评指正”。坦承自己“不耐烦读”或“根本不读”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他对他们的“义愤”其实大多只是来自“听说”。经过这番反省,刘心武得出了一个结论:“看来,搞一搞自我的心理卫生,挖一挖自己灵魂深处的恶浊,给自己一点鉴戒,确实不仅必要,而且要及时。”当然,绝不是每个老人心里都有恶浊的东西在“蹿动”,也不是人人都必须采取刘氏的心灵告白方式,但对人生经历中的是非和得失进行诚实的实事求是的自我总结,肯定该肯定的东西,否定该否定的东西,使自己活得轻松些、健康些,更受人尊敬些,则是必要的。我想这是《五十自戒》对我们的意义所在。
    三、 保持与年轻一代共同成长的谦逊感
    老年人是否也有个人成长的人生课题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在这里,成长是发展的同义词。说青少年需要成长发展,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在身心、道德、社会化上尚未成熟或尚未完全成熟。至于老年人,在这些方面当然远比青少年成熟,他们的人生经验尤其宝贵,是年轻一代不可不借鉴的。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快速变化的问题,这个问题若解决不好,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人的成熟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很多新事物老年人不熟悉,很多新问题老年人没遇到过。所以老年人与年轻一代共同成长是有客观需求的,问题在于有些人能较快地把客观需求转化为主观需要,有些人则尚待完成这种转化。而共同成长主要意味着三个共同:即与年轻一代一起,共同适应社会变化,共同发展合理行为,共同提高心理素养。这是本文所说的共同成长的内涵,它是由行动体现的。所以保持与年轻一代共同成长的谦逊感,不是故作谦虚的自我贬抑,而是长者用行动给生命之树以养分、确保生命之树常青的积极人生态度。
    一个人有与年轻一代共同成长的谦逊态度,通常首先表现在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局限性,即有自知之明。在这方面,王选院士的自我评价发人深思。被誉为“当代毕昇”的王选是三院院士,生前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然而,他在68岁那一年是这样评说自己的:“自己38岁的时候,在电脑照排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处在最前沿,但是是无名小卒;58岁时,当选中国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但已离开了具体设计一线;今年68岁,虽然3年前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离学科前沿更远了,现在靠虚名过日子。”他还说,“名人要保持普通人的心态,知道自己是一个过时的人。别人尊重你,无非是自己过去有点贡献,仅此而已。”可见,这是一位不吃老本的科学巨人,一位保持着谦逊感的可敬老人,一位不为名所累的朴实名人。无怪乎他经常说,人讲自己的权威性时不要把时态搞错了,不要犯没分清楚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的错误。我们作为一般人,当然无法与王选院士相提并论,但他的谦逊态度却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不论我们的身份是老专家、老干部、老战士、老先进还是老领导,他那莫搞错时态的深刻比喻是值得我们细加体认的。
    其次,保持着与年轻一代共同成长的谦逊感的人,常常是接受文化反哺现象并能从中受益的人。按照以往的传统观念,年长者是教育者、管理者、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传授者;年轻者是受教育者、受管理者、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接受者。这种位置是不可逆转的。自有教育现象以来,情况基本如此。尽管早在唐代,韩愈就在《师说》中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师生相互学习的观点,但是真正出现引人注目的文化反哺现象,还是现时代的事情。所谓文化反哺,就是在文化传承中,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过去的说法是“不懂的事情问大人”,现在又出现了“不懂的事情问年轻人”(甚至“问小孩”)的新说法,这就是对文化反哺最简明的注释。事实上,无论是在高新技术方面,还是在管理理念方面,抑或是流行文化方面,外域知识方面,年轻人因年轻和敏感、好学,往往占有老年人难以企及的优势,因此老年人为了不被信息化时代边缘化,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了享受现代文明的乐趣,是需要以年轻人为师,向他们学习一些需要学习的东西的,包括向子女学习,甚至向孙辈学习。那些不怕被孩子们说成“菜鸟”的老年人,不仅在文化反哺中体验了与时代一起前进的快慰,而且获得了与儿孙共同成长的欢乐,成了年轻人眼中的快乐老人、时尚老人。现在,这样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在老年大学、市民学堂、社区中心和一些家庭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在为自己的新发展忙碌着,在为自己潜能的新发现快乐着。
    四、 保持应对生理老化的从容感
    人随着老年期的到来,难免出现接踵而至的老化现象,如头发脱落、皮肤失润、肌肉松弛、视觉模糊、听力下降、牙齿松动、腿脚不灵,这从外表上就能觉察到。同时,也不难发现,一些内隐着的老年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也在渐渐地向老年人袭来。所以,如何应对生理老化,是老年人必须处理的一个难题。处理得好,延年益寿;处理不好,烦恼丛生。
    一个人如何应对自己身上出现的生理老化现象,依我看,似有上策、中策、下策之分。过分关注是下策,不太关注是中策,适当关注是上策。过分关注者在内心深处可能有一种对“丧失”的恐惧在发生作用,如恐惧丧失美貌、丧失健康、丧失体力,因此容易采取过度补救的生活方式,常见的有过度美容、过度锻炼、过度求医、过度进补等。这样,离退休生活的乐趣就受到了较大的局限。也有一些老年人对自己的生理老化现象不太关注,倾向于顺其自然。不太关注、顺其自然的好处是不惊吓自己,心态比较平和,不至于人为地加剧生理老化,该做什么继续做,不影响生活乐趣,缺点是可能错失某些补救的最佳时机。所以这只能算是中策。我们应该提倡的是上策,即对自己身上出现的生理老化现象给予适当的关注。所谓适当关注,就是留意身上的变化,该求诊时得求诊,该求教时得求教,以便获得对这些变化的科学认识和正确对策。与此同时,理性地处理好治病与其他个人生活的关系,继续充分享受人生乐趣。在这方面,已过耄耋之年的于光远先生创造了一个奇迹。要说老化,他是够老的,何况还有癌症在身。但他十分从容地应对,治病归治病,写作归写作,治病写作两不误,身体经受了考验,智慧之作也频频问世。《于光远笑对病魔》一文曾介绍过他从容、乐观地应对疾病的若干事例,读来颇受教育。这里不妨转述一二。1991年,于光远76岁时患男性乳腺癌住进医院动手术,术后数次化疗,亲友很为他的病情着急,他却不急,因为他是个学透了自然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者。1992年他病情好转就到上海参加母校大同中学的校庆。当友人问他“癌症病根治断了没有”时,他笑着说,“身上还有癌细胞,没事的,没事的。”接着又对友人讲了“笑是智慧,笑是力量,笑是健康”的道理,并说“自己身上的写作细胞定能吃掉癌细胞”。此后,他“无时不思,无日不写”,天天写作不断,每年撰写出版四五本书,而他身上的癌细胞也果然不见了。出院后多年,他没再住进过医院,只是到了2003年,身体出现了潜血,引起了他的重视,去作进一步检查,在结肠中查出了肿块,切而除之。五个月后又有肿块,但好在是良性的。现在,这个91岁的“不悔的马克思主义者”(1990年刻制言志章时章上用语--笔者注),在颐养天年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对世事的敏锐洞察力和表达力。他不是不看病,而是没对老化和病变惊慌失措、哀叹来日无多。他没有以“病”字为中心来安排生活,给生活染上悲观色彩。他笑对病魔的经历,他的幽默、达观,他的从容、执着,可以说就是一部老年人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教科书。由此看来,生理衰老并不那么可怕,即使既衰老又患病,也是能活出快乐来的,关键是对这种不可避免的变化采取何种对策:上策?中策?还是下策?
    五、 保持家庭气氛的和谐感
    与在职时相比,老年人离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待在家庭里,因而有机会重温相濡以沫的岁月,享受含饴弄孙之乐。这种温馨和谐的氛围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因为它能使人心情舒畅、乐而忘忧。但这种氛围也是需要人去精心营造的。有时间保证固然是一个条件,如何处理家庭内部关系则是更为重要的另一个条件。要保持家庭气氛的和谐感,至少有三种关系必须处理好。
第一种关系是与老伴之间的关系。进入老年期之后,有些人的性格会发生一些消极变化,有的会变得不象过去的“他”或“她”。其所有这样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起因于对社会变迁的看法,有的起因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有的起因于个人角色地位的变更,有的起因于身体疾病的磨难。因此,处理好这种关系的心理前提就是“理解”二字。变得固执也好,变得粗暴也好,都是有原因的,理解了原因也就容易谅解对方。其次,处理好这种关系要靠必要的宽容。在老夫老妻关系的处理上是谈不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化解矛盾的合适策略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冷处理,待机沟通”。
    第二种关系是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老年人的子女已是成年人,而且多半是已成家的人。因此老年人同已成年成家的子女的关系还涉及到同子女配偶的关系。如果老年人关爱子女及其配偶,那么一般说来是能得到爱的回报的,这样,家庭气氛就会比较和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和谐不是绝对没有矛盾。上下两代人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可能很不相同。这就是矛盾。但老年人若能本着相互尊重、不强求一致、体谅他们的困难、欣赏他们的长处这几条原则处理关系,那么两代人就比较容易和谐相处,而不会产生严重的代沟。
    第三种关系是与孙辈之间的关系。这是所说的祖孙关系是广义的,包括祖父祖母对孙儿孙女的关系和外祖父外祖母对外孙外孙女的关系(以下行文中,祖父祖母与外祖父外祖母统称祖父母)。国内外的观察和研究都表明,祖父母对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转与和谐气氛的营造,是有很大贡献的。在孙辈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祖父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游戏伙伴到启蒙老师,从日常生活照料者到可与之说知心话的朋友,从规划人生道路的顾问到财力的支持者等等,不一而足。可见,祖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父母代理人的角色。但众所周知,隔代亲,分外亲。祖父母对孙辈的偏爱,尤其是对幼小孙辈的偏爱,有时会在教育观念上同孙辈的父母发生冲突,从而影响家庭的和谐气氛。所以,隔代爱虽然很真挚,但也必须很理智。老年人在对孙辈培育方面包揽过多或干预过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故既要热心,也要慎行。
从以上三种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幸福的家庭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分歧的家庭,而是能理智处事、不感情用事的家庭。老年人从职业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在家里有没有和谐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种关系的处理。
    本文所说的“新鲜感”、“清醒感”、“谦逊感”、“从容感”与“和谐感”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不是外界给予的,而是自我给予的。人可以做情绪的主人,也做得了情绪的主人。五感齐备的老年人,一定能享受到心理健康之幸福。退一步说,即使五感中的有一、两个做得比较到位,也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郭亨杰)
 
热点推送 更多>>

   线上线下同步创新意  体验智慧生活

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  智能知识科普


洞泾社区学校根据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和日常生活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相融,开设“智能手机的应用”、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和培训,有力帮助了老年人告别“数字恐慌”,让老年人更好地跟上时代、享受数字红利。


强海祥老师是一名中共党员,囯家二级演奏员,2012年从江西采茶剧团退休后回沪定居。退休后的他,热心公益事业,参加各类团队活动,甘当志愿者,发挥余热,默默无闻地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

12月14日下午,“悦读泗界”项目实施研讨会在学校207会议室召开。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玲、泗泾成校校长侯爱萍、副校长占克明以及部分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参加会议。

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新虹街道特开展“行走修身 文明实践”人文行走系列活动。告别城市的喧嚣,行走于美丽的乡村,换一种角度感受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去赏阅万千书卷,让思想飞跃空中,品味人生,沐浴文化;走进剧院,去感受美轮美奂之所演绎的精彩绝伦,与美好相遇,与艺术相聚。


营造校园朗朗读书声

              体验班先入“微信读书”


如何教育第三代,如何和第三代有效沟通,一直都是困扰广大爷爷、奶奶们的烦恼之处。为此,在长桥街道及长桥社区学校的指导下,汇澜园居委,组织小区居民共同观看了《乐学大讲堂》的讲座直播,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民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3月15日下午14:00,湖南街道16个居委学习点、以及敬老院、邻里会分别在各自的活动室登录“上海老年人学习网”首页在线点击收看了上海远程老年大学首场《乐学大讲堂》直播——《谈谈第三代教育》。

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公开印发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现摘录其中的第八章第一节,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论述,供广大师生学习、了解。

安亭镇社区学校报道,4月6日上午,由安亭镇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共同组织策划的“书香双城·共享学悦”读书月开幕式活动准备会,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顺利举行。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