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它是以老年人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教育。
1.素质的含义
“素”可理解为“元素、要素”,“质”可理解为“质量”。人的素质就是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具备的条件或潜能。素质决定了人在某种活动中所表现的某种能力,也可理解为,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
2.老年素质教育的特点和难点
素质教育是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是循序渐进的长期教育。怎样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文化基础开展老年人的素质教育,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般来说,狭义上的个人素质在青年时期已基本定型,二三十岁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巅峰期,随着社会文化和经验的不断累积,素质和能力的发挥,可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但五十岁过后,人的机能开始走下坡路,素质的可塑性也随之下降,因此提高和改造老年人的素质就显得难度颇大。
老年学校或其他各种学习机构一般都是短期的,课程设施也都是个人选修的,因此较难像青少年那样在学校接受集中全面的综合教育。毫无疑问,老年学校已培养了许多老年艺术家、老年诗人,但是否通过老年学校教育改进了他们的落后观念,提高了其现代社会文明的文化素质,则较难得到充分的印证。
3.老年素质教育的内容
老年素质教育必须有针对性。老年人在长期的生活或工作中,已经在思想观念、文化素养方面形成定势,因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他们普遍存在的优势和缺陷,有选择性地在一定范围内、一定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提高。
我国人均寿命的增加是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证明,身体素质教育可谓功不可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就也十分突出,教育的普及率大幅提高,文盲数也逐年减少。老年教育中对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倡与重现,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使用电脑和互联网,了解当下科技新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然而,我们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同时,在精神文明方面似乎仍有所欠缺。近年来,我国出外旅游人数逐年攀升,与此同时,不文明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乘车不排队;在香港的地铁和巴士上吃东西,被其他乘客善意劝阻时口中骂骂咧咧;在公共场所,时不时有中国游客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以上种种,不一而足。由此,加强国人(包括老年群体)的精神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者系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