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来说说“老顽童团”名称的由来,2004年1月,静安区老龄大学的黄校长,组织同学去广西北海和北越下龙湾等地旅游,这一群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结成了情投意合的旅伴。他们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时代,肆无忌惮地打闹,尽情的歌舞,拍照拗造型,千姿百态,在搞怪、诙谐、幽默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是一次童趣盎然之游,是一次心灵放飞之游,是一次意气勃发之游,更是一次精神升华之游。
游览时,团员秦教授全程摄像。回来后,他配上适合场景的各种乐曲,制成DVD。在观看片子时,大家聚在一起看着自己的模样,那么天真活泼、滑稽可笑,直笑得前仰后倒。笑够了,大家评出了老顽童:秦教授,中顽童:董薇君,小顽童:陈继东,组成了一个临时家庭,并定名为“老顽童团”。决定每逢暑假、寒假到国外游,春秋季国内长途游,平时经常一日游。
四年多来,已先后去了文莱、巴厘岛、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越南、柬埔寨等。国内去过婺源、三清山、神丽峡、雁荡山、宁波、溪口、安吉、苏州、大金湖……每次都做了DVD,留做永久纪念。现在,除了一起上老年大学、一起旅游外,还发展到去同学家作有主题的一日游。
这个团队的特点,在游山玩水的基础上,得到了精神的提升,心情无比快乐,用我们的行动,告诉每个老年人,我们也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玩得开开心心,精精彩彩。凡参加了这个团的老师同学,就像磁铁一样被牢牢吸住。有的同学虽然重返工作岗位,暂时离开老龄大学,但也要挤出时间来“客串”我们的行动,大家也欢迎他们常“回家”看看。
有次,我们在世纪广场玩,当拍集体照时,虽然每人的姿势各异,但又显得十分的和谐,也因此吸引了旁边一家三口的法国游客看得羡慕不已,要求和我们合影。在俄罗斯参观冬宫时,一对黑人夫妇带了两个孩子,也被我们这些精彩的场面打动,也要求与我们合影。他们的地陪导演惊奇地说:“过去只有中国人要求和外国人合影的,只有这个团队,外国人要求和中国朋友一起拍照,真新鲜”。在参观诺娃柯夫得民族建筑博物馆时,那里有许多参天大树,其中有一棵长得像圣诞树,十多个人还抱不过来。我们手拉手围着这棵大树,用外文唱起了圣诞歌。欢乐的气氛感染了周围许多外国朋友,也情不自禁地加入进来,知道我们来自中国上海,他们就一边和我们跳舞,一边洋腔洋调地高喊“上海,上海”。我们的导演感动地用摄象机摄下了这动人的场面,他说要带回去给母亲看,让她也到老年大学来读书,分享快乐。
这个团队为什么有这样的凝聚力呢?最重要的是团队中的一切活动安排非常人性化,民主化,一切以人为本。黄校长带头奉献爱心,鼓励老年朋友要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小顽童”年龄较轻,每到一个地方,她总是主动打点茶水,照顾老人。有队员住院,大家会去探望陪夜。从学习到交朋友,这个团队已不是单单地游山玩水、吃吃喝喝了,而是亲如一家人的大家庭。虽然大家来自四面八方,也都有过自己的挫折、坎坷和悲痛,但在这个大家庭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融洽的。
团队成员的素质也很高,既能共享快乐,又能共渡困难。有次夏天,高温达38℃,返程时在半道上车子坏了,在高速公路上足足停留了六个小时,才把车子修好。大家又饿又渴,回到家已过半夜,但没人有一句怨言。团员们境界高、心态好、语言文明、举止得当,遇到困难,同心协力解决,正因为形成了一种健康的风气,所以使我们这些老年人真的离不开这个团队了。
团队活动内容很丰富,有很好的规章制度,开展活动一直实行AA制,彼此之间都不计较,相互尊重。
这个团队是一片耕耘希望的田野,在这片田野上我们奔跑,我们跳跃,我们幸福,我们快乐,将心中的童年梦想和憧憬,插上翅膀,飞向第二个春天。
(静安区老龄大学 蓓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