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主题为“参与 实现 共享:从老年大学到老年学习者”。它揭示了老年教育两个主题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老年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提出了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向,即通过各类老年大学的努力,要面向更多的老年学习者,鼓励参与,实现自我,共享成果。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集中对下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注之一:探寻各国各地的发展模式
面对老龄化社会程度的不断加剧,各国在老年教育的发展路径与管理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模式。法国是紧密依托高校力量举办老年大学,并组建法国老年大学协会进行协调。英国鼓励各行各业独立办学、开放办学、自主办学,并组建信托公司进行管理。而中国则是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指引下,走出了一条由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党政职能部门成为老年大学办学主体的发展之路。其力度之大,发展之快,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称赞。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林元和认为,中国老年教育发展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二是来自执政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三是来自中国老年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与推动。
而湖北省的整体发展规划、天津市的“章鱼式”办学举措、浙江省的内涵建设和贵州省的边陲特色等经验,都让与会代表得到新的启发。
中国模式影响世界。据国际老年大学协会主席维拉斯介绍,目前,老年大学在国际上迅速扩展,许多国家也开始学习中国做法,采用政府力量直接办学,以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
关注之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初心
法国老年大学以“经验、分享、志向”来概括老年教育的功能和聚焦点。英国老年大学强调“自主、互助式”的学习,教学互助、管理互助,以乐趣为主要动机。它们都十分强调满足老年人内在的需求,并且努力让老年学员在互动中充满快乐。
在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庄俭看来,上海的样本比较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老年教育就是为老年人的学习提供服务,为老年人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做好学习服务。
这些理念,通过相应的措施得到落实。如在教学内容上,以需求为导向;在学习场所上,以便利为导向;在学习方式上,以尊重为导向。上海的老年教育还通过建立一个机构——多部门参与的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制定一个制度——每四年开一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形成一个规划——分阶段制定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等办法加强顶层设计,并在改善学习环境、构建服务体系、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方法、整合社会资源、注重制度创新、搭建展示平台等方面创造新鲜经验,形成上海特色。
关注之三:积极开展老年教育的国际研究与交流
中国老年教育35年的发展,大体上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历相伴而行。经过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等各地各系统全体老年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现在,覆盖全国的老年教育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我国老年教育总体规模迅速发展,810多万老年人在6.2万多所老年教育机构学习,上千万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各种形式参与老年教育,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庭、活跃在老年学习的各个领域。全国的老年教育工作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目前,仅上海一地,参加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的60周岁及以上学员总数50余万人,老年教育不断向基层社区延伸,在全市有60万老年人参与了各类学习团队活动。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上海老年教育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努力构建起覆盖广泛、社会参与、资源融通、灵活多样、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的现代老年教育体系,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与会者经过深入研讨,达成共识:当前,老龄化社会全面到来,老年教育的丰富实践和相关研究方兴未艾,这正是广大学者进行探索和实证的最佳实验场。要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基础理论和经验的研究,探索老年教育发展规律,同时还要秉持开放的视野与胸襟,与国际优秀研究机构和院校合作,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论。要让中国老年教育的理论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中包容整合,更加丰满。上海应该在这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晓林认为,老年教育应当重视国际交流合作,这既是贯彻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有关要求、推进我国老年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发展蓝图的需要。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城乡社会教育处处长刘英表示,加强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以及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研究,搭建对外交流平台,非常重要。教育部大力支持这项工作。(上海老年大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