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月初八,我就到商铺和超市,选购做八宝饭的原材料,忙前忙后忙得不亦乐乎,心里美滋滋的。每一年我送出去的八宝饭总是会收获一片赞扬声。
说起我做八宝饭,有一段快乐的回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从繁华的大上海支内到群山环抱的贵州某航天企业。第一次在异乡过春节,单位为我们单身职工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一桌子鸡鸭鱼肉和南方的汤圆、北方的饺子,真是美味佳肴琳琅满目。我等到席终人散,也没有看到从小吃惯的八宝饭,不免郁郁寡欢,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亲人的心情油然而生,眼泪便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
成家以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下定决心要学做八宝饭,凭着对外婆做八宝饭过程的记忆,我开始了准备工作,赶集时采购颗粒圆润饱满的糯米和色质鹤红的赤豆,还有山里野生的核桃。杂货铺里找不到我需要的蜜饯,我就尝试着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加工成新鲜蜜饯,几次失败后终于成功了。买不到西瓜子,就用贵州土生土长的葵花子代替,一样收到满意的效果。
做八宝饭看似简单,其实不容易。因为我不喜欢红糖的口味,煮赤豆时放白糖全凭味蕾口感,煮豆时再放入一把红米,就提升了豆汤的颜色,出沙是加工豆沙的重要环节,把煮熟赤豆的外壳分离干净全凭细心,做出来的豆沙才细腻,豆沙要用油炒熟,我用一半熟猪油一半菜籽油,炒出了的豆沙最高“境界”,甜度适宜,入口即化。糯米一定要淘净,浸泡一般在三四个小时,然后把米放在蒸锅里蒸,蒸饭火候和焖饭的时间要控制恰当。一不留神,蒸出来的米饭或硬或烂,失败就无可挽回。经过多次摸索,我终于做出了满意的八宝饭。后来我又研究八宝饭的外观,精益求精的我力求每一碗八宝饭表面的几何图形是最美的。八宝饭的“卖相”很重要,一见钟情的萌动会唤醒食欲绽放。为此我总结出一套烫碗、在碗内抹熟猪油的经验,保证出笼的八宝饭只只图案栩栩如生。
我学会做八宝饭以后,成就感促使我要与同事们分享,送给最要好的同事、闺蜜,还有左邻右舍,没有想到一碗小小的八宝饭竟然获得满堂彩,那个高兴啊犹如喝了蜜糖。慢慢地“黄氏”八宝饭的名声渐大,每年春节,同事们会向我预定。我都乐呵呵地接受“定单”。日常工作生活中,同事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都一一记在心里,便用八宝饭来感恩。虽然会忙到午夜,可是我心里充满乐趣。
退休后回到上海,有两年没有做八宝饭了。端上餐桌的“杏花楼”百年老店的八宝饭虽然弹眼落睛,可是家里人都觉得年味淡了。现成的食物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总缺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于是我又决定找乐子,自己做八宝饭。今年春节前,我做了许多八宝饭,送给楼上楼下的邻居。家里人戏称:中国用小球打开了中美外交关系大门,我用一碗八宝饭破解了邻里之间的“似曾相识不相认”的尴尬局面。和谐春风吹进了我们小楼,邻里的关系升温了。我还送给一起学习的书友,送给一路旅游的“驴友”,送给一块跳舞的朋友。打开手机,只见满满的谢谢满满的情,满满的赞美满满的乐,我的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回忆录写作班 黄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