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上海老年大学教了六年的英语口语课,《美国口语ABC》这门课也教了四遍了。这是一门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把这门口语课上好,使老年学员既学到知识,开口说英语,又感到轻松愉快,积极参与。这是本人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难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作好心理疏导,帮助学员树立学好英语口语的信心
学好一门外语,非下苦功不可,要记要背,何况要用口头把它表达出来,决非易事。这一点我在开学的第一天就给学员打了预防针。2004年秋季班的学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有子女或亲属在国外。为了要出国探亲或旅游,想尽快学会一些英语会话。但绝大多数学员没有上过英语口语课。其中一部分高级科技人员过去曾搞过多年英语资料笔头翻译,但从未开过口,学的是“哑巴英语”。有个别学员只学过半年的基础英语课。一开始叫他们开口读英文课文都很难。有的学员一站起来,心就跳得特别厉害。声音也发抖变调了,他们怕难为情。所以首先要解决他们的畏难情绪。一开学我就对学员们说:不管过去你学没学过英语,在这个班级,我们从零开始,也就是现在从山脚开始,跟随我去攀登这座山,也许会很吃力,也许会有坎坷,但只要下定决心,总有一天我们会有“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感觉。我说,学英语就像吃橄榄一样,先苦后甜。等你们会开口说英文时,甜头就来了。
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注意学员的思想变化,一发现问题就给他们打气。例如,学了几课以后,有的学员对我说:“年纪大了记不住,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我说:“我也一样,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克服遗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去复习。经常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久而久之就忘不了了。”
在学员讲英语时,我一直耐心地听他们把话说完,决不轻易打断他们的思路,去纠正什么错误,因为这时保护他们刚有的一点自信心和自尊心,至关重要。等全班讲完了,我再一起纠正。对学员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成绩,我都会在班上提出表扬,尤其是让他们将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过去比。这一比,很多学员都说自己有进步,于是信心就增强。有一位学员说:“过去我一说英语,我的女儿就说,妈妈你这样蹩脚的英语不要再讲了。我一听,再也不敢开口说英语了。但你老师一再鼓励我,我现在胆子大了,再也不怕说英语了。”期末结束时,她主动上台用英文讲了一段她在国外购物的故事,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我结合每课的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本人在美国进修时遇到的趣事、见闻以及尴尬事,引起学员们学习英语口语的很大兴趣。有的学员说:“我最喜欢听的,也最记得住的就是你老师讲的故事。”为了学好课文中的对话,我每次要求学员背诵一段对话。一开始,学员听说要背书,一下子炸了锅:“我们几十年都没背过书,年纪这么大了,哪能记得住呀!”我对他们说:“我们对自己的大脑估计不足。用人脑和用电脑一样,你得对自己的脑子下指令,脑子接到指令,就会按你的指令去办。如果它接到的指令是“记不住”“背不出”,其结果肯定不行。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一个人能飞多高,就看你想飞多高。”然后我就教他们背诵课文的方法。学员照我的办法去做了。现在课堂上他们都争先恐后站起来背诵对话,再也不觉得为难了。现在有的学员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后也尽量用英文表示。有一位学员在女儿从国外打来电话时,试着讲几句英文,女儿惊奇地发现:“妈妈很棒呀!”
还有的学员到了国外,顺口就能向外国人问路,还会用英语和店员讨价还价。在实际应用中真正尝到了甜头。在期末问卷调查中,认为“背诵一段对话有必要”的占100%,其中认为“很有必要”的占73%。
二、抓两头带中间,学员之间互帮互学
在这个班的学员中,有去美国进修过的访问学者,也有只认识几个英语单词的。如何教好程度如此悬殊的班级呢?我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在课上先满足程度差的学员的要求。每次先把课文领读三遍,解决语音、语调及连读问题。一开始纠正语音时,有的学员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语音还不错。我就举了一个例子:经常在电视里看到有的中国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发音不准。如:“I think ”(中文意为:我认为),说成“I sink ”,外国人听来简直是一头雾水。因为“I sink ”意思是:我沉下。一个音发不准,意思全搞错了。学员们听了后,对语音就注意了。另外我们一般人在读或说英文时,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在读或说,但是外国人在会话中不是这样的,所以连读对程度好的学员也要从头学起。但如果仅仅领读几遍,绝对满足不了程度好的学员的要求,因此对句中的语言现象一定要分析、强调。这一点也得到了学员们的肯定。有的学员说:“我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想不到老师上课时都讲到了。”对于程度好的学员,我一方面肯定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并且希望他们在班上发挥作用。这些学员在课堂上积极性很高,他们是搞活课堂教学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带头说,带头练,还带动、帮助、督促其他学员练。在课下他们又是课外小组的中坚力量。寒假里,学员们自发组织了复习小组,由班长带领学员们复习学过的内容。他们不怕天寒下雪,坚持每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开学后每次课前早到一刻钟,班长又带领学员读课文。有个学员过去不大重视朗读课文,参加小组活动后,在同学们的启发下,现在每天坚持半小时的朗读课文,她的朗读水平大大提高,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该学员逢人就说:“多读多练,尝到甜头了。”
三、传授新知识,一定要“捅破窗户纸”,说到点子上
一次我在分析一个句子动词时态时,自己认为讲解得很清楚了,但下课后一位学员对我说:“这个句子里已经有tomorrow(明天)这个词了,为什么还要在动词上做文章呢?”一开始我还以为她没有听明白这个时态,我又讲了一遍。回家后,当又想起这个问题时,我恍然大悟,该学员的问题正是触及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问题。在下次上课时,我表扬了该学员,说她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还鼓励大家只要不懂,就要提出来。这件事告诉我一个事实,平时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自以为下面的学员都懂了,却不知也许有的学员还不知你所云何物。有的学员学习英语好几年了,却还在英语大门外徘徊。作为教师的我就应该把他们尽快领进门。而对于一种新知识的理解,有时往往一句话就能点透,就好比薄薄的一层窗户纸,点在纸上一捅就破。传授知识也是这样,说到点子上,也许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了,说不到点子上,再多的解释也是废话。从此我在讲授新知识时,尽量作到“捅破窗户纸”。这样就是没有一点英语知识的人也能听懂了。经常听学员们说:说英文要倒过来讲,很多外国朋友也说:说中文要倒过来说。就这个问题我给学员们作了一个有关英语词序的讲座,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很多学员说,这个讲座解决了他们心中一直困惑的问题。
四、与时俱进,增加介绍上海主要景点英文名的内容
我们用的教材是介绍美国之行会遇到的场景,但学员主要生活在上海。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已成为世界人民瞩目的大城市,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会有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参观访问。我们作为这个城市的主人,如果连上海主要景点的英文名都不会说,怎么当好东道主呢?因此我就每次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介绍上海2-3个景点的英文名,一年下来,他们已学会了55个景点名。最近有一位学员在接待她女儿从美国带来的外国朋友时,就能流利地把这些景点介绍给外国朋友听。她女儿见状,连声赞叹:“这老年大学真能读出个名堂来!”在期末的汇报会上,她在台上演得有声有色,同学们在台下听得有滋有味。
五、心与心的交流,做老年学员的知心朋友
我是一名高校的退休教师,在这个班我是教师,在别的领域,他们也许就是我的老师。而我就是电脑班的学员。我和学员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隔阂。我们可以畅开心扉,无所不谈。他们向我倾谈自己的私事,征求我的意见;我也会毫无保留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一位性格文静、比较内向的学员两个星期没来上课。向她家里打电话,也无人接。突然想起她曾经说过,她最近查出心脏有问题,是不是她住院治疗了?现在病情如何?等等。越想越放心不下。于是我就和另一位学员,中午赶到浦东,由于地址的变动,我们找了两个小时未找到她家,最后到警署才查到她家的确切地址。听邻居说好像是住医院了。我们又匆匆赶到附近的东方医院,还是没找到。一直到天黑才回家。后来才知道,她因急性阑尾炎住院开刀了。当她得知大家对她这么关心时,十分感动。正因为我们教师与学员的关系十分融洽,在课堂上气氛也就十分轻松了。而轻松的气氛正是学好口语的最好的氛围。
去年四月份,为了对一年的教学作一个总结,我们搞了一次问卷调查。受调查的学员有45名,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英语口语有帮助的比例是100%,其中认为“很有帮助”的占58%。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是100%,其中表示满意的占97%。
在期末班上举行了一次小小汇报会。学员们自动上台用英语表演自己编的小品、对话或讲故事。看到学员脸上灿烂的笑容,我也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喜悦;望着学员们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深深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听到学员们还不十分流畅的英语,我更感到一种鞭策力量,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这时在我心中突然升腾起一种激情:我愿作一名辛勤的园丁,要不辞劳苦地把自己的爱播撒在老年教育这片沃土上;我愿化作一片绿叶,永葆生命的常青,为这座美丽的花园增添一片绿意;我更愿化作一滴甘霖,滋润老年学员的心田……
(上海 刘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