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0日,上海:
首页 > 老年教育通讯 > 信息详细
“学、乐、为”——老年教育“三个课堂”的互动浅析
2011年12月15日 来源:陈叔琪 张玲萍 (作者单位:上海老年大学) 浏览次数:281

摘要上海老年大学从2003年起,开始对三个课堂进行实践、探索及研究。 “三个课堂”的互动教学模式为老年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在实践过程中有成就,但在第二、三课堂的拓展中却面临不少问题,笔者从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个人多维层面探讨“三个课堂”互动模式的发展近况及发展瓶颈及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教育 ;     三个课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银发浪潮正在涌向世界各地。庞大的老年人群衍生出新的人口问题,老年群体的保障、养老等在社会问题中逐步凸显出来。
要使老年人引发的社会影响具有积极而正向的作用,首要是要促进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智性发展,老年教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老年教育把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角色转型,参与社会作为主要目的, 老年教育也是使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一种过程。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积极应对社会问题,同时也是老年福利的一个新体现。因此,全国各地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2005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文范在协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搞活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丰富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拓展第三课堂(社区活动、社会活动),是我们老年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老年教育”。近期《上海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第34条阐明:重视老年教育,支持、发展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团队,鼓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年大学是老年教育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在老年大学中该推行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老年教育中“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主旨目标?虽然我国老年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有着不小的成就,“三个课堂”互动的出现正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主旨反映的一个明证。本文以上海市老年大学为研究个案,着力于探讨“三个课堂”互动对老年教育及“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所起到的作用。
一、“三个课堂”的界定
对于“三个课堂”的定义,调查后归述为以下几种解释(1)大部分学者认为,“三个课堂”的涵义:第一课堂是学校、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是课外、社团活动,第三课堂是社区、社会课堂;(2)第一课堂要搞活,第二课堂要丰富,第三课堂要拓展;(3)在第一课堂,针对学员的年龄、文化程度、性格、兴趣爱好,尽量把知识性、技能性、实用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学员们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用得上;在第二课堂,老年大学为学员们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而第三课堂的拓展,形成了老年教育网络;(4)也有老师认为,“三个课堂”中第一课堂是知识的获得,奠定知识的基础;第二课堂是知识的互相“切磋”、巩固提高;第三课堂是知识的反馈,服务于社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三个课堂”是老年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第一课堂”侧重课堂教学,满足老年学员的基本知识需求,是“老有所学”;“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基础上,以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进一步满足老年学员对知识的需求,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是“老有所乐”;“第三课堂”是以各种方式把获得的知识反馈到社区,服务于社会,是“老有所乐”,在这个层面上,使老年人自身价值得到提升,也利于发挥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二、“学、乐、为”三个课堂互动
“三个课堂”作为一种创新实践模式,在上海老年大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这种“学、乐、为”如何结合,这种创新在老年教育中发挥了哪些实际的优势,同时又面临怎样的困境呢?
(一)“老有所学”——搞活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基础教学,主要是师生互动,强调教学相长。搞活第一课堂教学就是要使课堂成为老年人释放生命能量的空间,折射出幸福的阳光,洋溢着旺盛的生命活力。有学者指出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要让老年学员“乐起来”、“动起来”、“练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员的生命活力。而且第一课堂始终还是老年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只有提高教学质量,第一课堂才有可能“活”起来。
(二)“老有所乐”——丰富第二课堂
社团活动是老年大学教学活动的延伸,是第一课堂向第三课堂发展的重要桥梁。到目前为止,上海市老年大学共有18个社团,其中艺术团有5个。2010年恰逢世博与建校25周年,这些社团都参与了精彩纷呈的校庆活动,推进了校园的文化建设,如家政系举办钩针作品评选比赛;书画社、“99”水彩画协会、摄影社、电脑苑举办作品展示,并与南塘印社一起,用学员作品做成一批明信片,请文学社社员撰写前言;合唱团、时装队、国标舞队与民族舞队参与“人生因学习而美丽”的主题活动,排练节目参加演出。第二、组织了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如合唱团、民乐队为上海大学NBA签约仪式演出;合唱团、健身苑为老干部处组织的新春团拜会演出节目;合唱团参加由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金色年代》杂志社举办的“重阳歌会”,获“金牡丹奖”;摄影社与上海市老年学学会摄影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800岁寿星摄影展,有1075岁以上社员的作品展示等。
(三)“老有所为”——拓展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通过社团发展起来的。如办社区的文化沙龙,当老师和辅导员,为上海老年大学发挥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做出贡献。同时,学校搭建平台,为各社团的活动和为社会服务创造条件。
上海老年大学的合唱团某学员,有一定的歌唱功底,并有浓厚的兴趣爱好2004年进入上海老年大学,直接读提高班。在这一阶段,学员接触的就是“第一课堂”,在访谈中,该学员认为,第一课堂的基础教学很有必要,而且可以认识许多同伴,还可以接触到优秀的老师。结束“第一课堂”的学习后,她经过各种筛选、考核,顺利进入了校合唱团。这种合唱团性质的就是社团,也就是“第一课堂”延伸出的“第二课堂”。对于“第二课堂”,社团一般都是独立运作,经费自负。学员自筹经费去请老师,接洽安排参加演出,锻炼了学员的组织和协调能力。2010年国庆,经电视台“牵”线,老年大学合唱团进入世博园,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成功的演出受到好评。她还到社区去组织合唱团,把自己在老年大学及合唱团所学到的知识倾注到社区合唱团中去。她高兴地说,自己像个大忙人,周一、周三在社区带团,周四还要回老年大学合唱团。把学到的知识反馈给社会,进入到“第三课堂”,即“老有所为”,这种升华给学员带来了无比的成就感和充实感,在她的自身价值得到满足的同时,社区活动也因她的加入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服务社会始终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老年大学的摄影班历来比较“火爆”,但是第一批摄影班学员毕业后,就不知“何去何从”。后来创办了一些摄影沙龙,解决了学员的“出路”。“东安沙龙”和“黄图沙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东安沙龙”把辐射面拓展到了社区,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各种社区活动,如开展社区摄影展、组织沙龙成员外出采风等。“黄图沙龙”是属于社团性质,和黄浦区图书馆合作,积极争取社会资源,黄浦图书馆为沙龙聚会提供场所,他们为黄浦图书馆义务拍照等。摄影沙龙一般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一些座谈会,主讲人常常是一些专家或比较优秀的学员。这就是“第三课堂”。
但是“第三课堂”的拓展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社会资源的利用度不高,经费争取难度大,没有适合的场地、得不到社区的支持等等,都成为“第三课堂”顺利拓展的障碍。虽然“三个课堂”的互动教学在老年教育中已逐步被认可和实行,众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但是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主要载体,也只是主要负责第一课堂的教学,第二、三课堂的拓展主要还是要靠社会力量的参与。在访谈中,许多学员认为,老年教育“三个课堂”的拓展都需要得到社会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除了资金、师资队伍,还有硬件部分,如场地、设备等等。
三、“三个课堂”互动及老年教育发展研究探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老年教育将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老年教育也是老年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个课堂”的良好互动,会为老年教育的积极发展“添砖加瓦”。因此,针对“三个课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从政策、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个人多维层面入手,提供更多的政策探讨空间。
(一)转变个人观念,重视“老有所为”
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退休即“休”,即淡出,即安度晚年,而在老年人力资源利用上的措施就更少了,老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老有所为的理念就不能很好的得到实现。因此,我们首先应当转变认识和观念, 老年人也有继续参与社会工作的权利, 在经验等方面老年人更有优势, 许多老年人更愿意参与志愿者活动, 发挥余热,同时促进自身健康并提升人生价值,因此应鼓励并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 发挥所长为社会服务。要采取各种措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使他们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
(二)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老年教育研究功能,提升“老有所学”
高等教育机构具备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积极开展对老年教育方法的研究。综观国外老年教育,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为老年教育理论起着奠基作用。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对老年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创新。因此,要拓宽老年教育的发展之路,有必要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老年教育研究功能,探索新的适合老年人的教学模式。让老年学员“老有所学”,是老年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三)鼓励扶持民间力量,扶持第二、第三课堂
我国要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 就要有相当数量的老年教育组织为依托。首先,政府应建立机构统筹管理老年教育, 负责老年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各老年教育组织的宏观管理以及资金的投入等问题。其次,是鼓励各种类型民间老年教育机构的发展如学术研究组织、退休指导组织等。既要允许非营利老年教育组织发展, 也要允许营利性组织的发展, 并逐步推进老年教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四)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突出“老有所乐”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便利有效的教育形式,已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社区教育正处在逐步发展阶段, 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教育成为老年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在社区建立老年教育组织和机构, 政府和社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由专人管理或老年人自行管理,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社区老年教育的学习活动既要适应老年人的学习需要, 又要有利于满足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为社区的发展服务。
(五)努力扩大受教育对象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全民教育的实施都要求每一个人应平等享有终身受教育的权利,老年教育的对象自然而然面向所有老年人,而现实情况下,老年教育还只是主要集中在城镇中的老年人因此,老年教育在适当扩大与提高城镇老年教育的同时,也应将眼光投向农村这片老年教育亟待开发的广袤天地,把终身教育的思想与价值传播到农村,把老年人受教育观念普及到农村,把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传递给老年人,为改善他们的文化水平状况和生活健康状况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支持
                                     
                               
热点推送 更多>>

2019年长宁区老年大学学习团队培训会成功召开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