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习网 上海老年人学习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1日,上海:
首页 > 信息中心 > 信息详细
漫议老年教育中的人文课程
2007年06月03日 来源:上海老年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39
    上海老年大学有个文史系。现有教师十位,开设课程十一门(《古诗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文欣赏》、《诗词对联格律》、《宋代散文》、《四书论述》、《聊斋评述》、《老年生活情趣》、《世界文明史讲座》、《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剖析》、《文学写作》),共有教学班级十五个,约750名学员。自2001年建系以来,现在已初具规模,且深受学员欢迎。许多班级一再扩招,仍难以满足学员的要求。去年夏天,央视《百家讲坛》出现易中天评三国的热潮,我们学员高兴地说,四五年前,戏说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时,我们的课堂上已经在正说历史了。后来于丹说论语,受到广泛好评,我们学员说在老年大学老师两年前就对论语做了现代诠释。不久前,《大国崛起》的电视片引起强烈反响,我们的学员说,电视片中的许多历史事件课堂上都讲过,看电视片就好像系统地复习了一遍世界史。面对方兴未艾的人文知识学习热潮,我们的师生颇感欣喜,有一种独得风气之先的快慰。
    说起上海老年大学创办文史系,也有一段曲折艰辛的“创业”过程,概括起来说有三个问题是关键:一、领导的认识与决策;二、教师的聘请;三、生源的培育。
    廿年前,上海老年大学初创时,当时的校领导就决心要试验开设一些文史课程。老年学校自创办以来,一般都以三类课程为主:跳舞唱歌、书法绘画、养生保健。加上一些实用工具类课程,如电脑操作、英语听说、菜肴烹饪等等。应不应该、可不可以再开设一些文化知识课。老年人有没有这种学习的愿望,开了课有没有人来听、能不能坚持办下去。谁的心里也没有底。最初校领导通过朋友找到上海师专的中文系教师商友敬,试开了一门中国文学,一个班级、四十余人,效果出乎预料的好,商老师在老年大学任教廿一年,开设三四门课,均受欢迎,老生不愿走,新生不断来。2001年,学校又请到上海大学的庞兆麟老师教文学写作课,也很受欢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学写作的爱好者,有人写回忆录、写诗歌,积集出书,有人常在报刊发表散文杂感。这两门课的成功经验坚定了校领导的决心,我们发现许多老年人心中有着一种要求接受再教育的强烈愿望,老年学校不仅有责任创造条件去满足他们学习的愿望,甚至还应主动地去引导老年人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充实精神生活,提高思想境界。接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过去因受时代条件的限制,许多人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少老人因未受到系统教育引为终身憾事。到了老年,还想通过学习,完善自身,这种美好的意愿我们没有理由漠然视之。
    上海老年大学的领导廿年来已经换了四任了,但开设好人文课程的共识和决心没有改变过。年年都在物色教员、筹开新课。并非每门课都成功。朱根富校长、桂荣安校长和江晨清校长多次说过,开设文史课不能追求经济效益,只要内容好,有二十位学员也要开班。单独开班不够条件,就开讲座。广泛宣传动员学员来学文史课程,逐步在学校里形成学习人文知识的气氛。
    办学者的前瞻性的眼光,对办学方向的认识和实现办学理念的决心,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接下来的问题是要聘请到好的教师。上海市教育资源雄厚,优秀教师很多,但并不是都适应老年教育的要求。我们请过知名的大学教授,但学问太大,学员接受不了。我们也请过年青才俊,但人家事务频繁,没有时间,有的要价太高,老年大学承担不起。老年学校的课程是普及性的文化课,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老年人是业余学习,以听为主。可听性是一个必要条件。老年大学是公益事业,薪酬的微薄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接受。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延请教师的工作有相当的难度,但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还是找到了许多热心老年教育事业的好老师,学校物质报酬菲薄,更激励了校长注重感情投入。家访、谈心、交友、精神奖励、排忧解难,正是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吸引了许多教师甘愿奉献。许多教师放弃外界的高价聘请,乐于耕耘在老年教育园地,看重的就是在这里干得舒心,没有复杂人际关系的干扰。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过程。再好的教师还得有学生愿意跟你学才行。常有来校参观的同行问我们,你们是从那儿找到这么多爱学文化的老年人的?诚如上述,一开始的两门课开设的成功,我校文史课就有了一批坚定的“粉丝”,他们不仅自己学,还介绍亲朋好友都来学,所以班级里很多是夫妻同座、姐妹同班、母子同行。每位热心的学员都是我们的义务宣传员,就这样,象滚雪球一样,人数越来越多,以致我们要劝退一些高龄老人,限制重复听课,号召发扬风格,资源共享。
    我校创办文史系固然离不开全体办学人员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但从根本上说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大气候、大环境。我校学员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是全社会人文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社会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人们普遍渴望学习人文学科的知识,各种公益性的人文讲座(《世纪大讲堂》、《东方讲坛》)很受欢迎,大学里的公共选修课受到普遍欢迎,电视里文化访谈类的节目收视率很高,央视《百家讲坛》五六年来越办越高,去年出现易中天热、于丹热,更是盛况空前。2006年12月热播的电视片《大国崛起》引起全国轰动,一部讲述世界历史的电视片,受到这么广泛的反响,出平创作人员的意料。人文类的书籍与讲座电视互动,成为畅销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深入地想一想,社会大众文化中出现的人文热是偶然的吗?我们认为此时此刻中国大陆出现的这种文化现象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近代中国的教育功利主义理念由来已久,重理轻文的倾向解放前就很严重,那时有句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解放初期教育学苏联,以培养专家为目标,放弃通才教育,一代学人普遍缺乏人文知识素养。五十年代末中学文理分科,多数学理,少数学文。学理的史地都不学,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削减文学性。教育上的偏差导致知识分子的国学功底差、人文基础一代不如一代。加上左的思潮影响、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到文革前后,大批人文经典均以封资修的罪名列为禁书,知识分子受贬黜,知识越多越反动,反文化的粗俗,暴力成为时尚。文革的政治结论虽被普遍接受,但文革思潮的社会影响远未彻底肃清。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一切向钱前的时风,人文的价值在商品潮面前再一次受到排斥。其中虽有清醒的学人呼吁文艺复兴、思想启蒙,但胳膊还是拧不过大腿。与社会浮躁之风相配合的是大众商业低俗文化的泛滥。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大行其道。在此反思上述历史过程,无意追究谁之责、谁之过,而是说明人文教育欠账太多,它对我们民族健康发展的危害频频发出警示,不能不引起充分重视。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实现这些战略和理念都离不开全民族人文素养的提高。没有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那有以人为本的实践,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谐社会从何谈起。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是我们要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真正意义的大国,除了硬实力强外,还要有更强的软实力,这就必须提高我们社会的道德水平、教育水平、理性认识水平、精神文明的水平。所有这些方面提高的基础,都在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一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二不能立竿见影,但它对于民族健康发展又至关重要。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有必要也有条件来补上“人文”这一课,上有决策,下有要求,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自觉地承担起这份职责。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努力的背后,是身上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心中一份拳拳爱国心。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我们的文史系办好,稳步发展,提高质量,发挥效应,与此同时,我们还在酝酿老年教育课程的人文化教改试验。
    老年大学的课程除个别科目直接涉及自然科学外,绝大多数都属广义的文科(人文社会科学类),每门课程几乎都涵盖着人文教育的内容。不讲精神内容的书法课就是写字课,不讲思想内涵的绘画,就不如照像,即使摄影之所以成为艺术也因为它已超越了“立此存照”的功能。声乐器乐艺术,形体艺术,都是发乎情、形之声、形之体。现代医学对养生保健也提出新的理念;“心疗第一、体疗第二、食疗第三、药疗第四”,心态健康是身心健康之本。学习每门课都要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能止于就知识谈知识,就技术谈技术,也要学习必要的理论,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含义,联系本学科、本作品的历史沿革,历史背景,加深理解。倡导加大文化含量,技能训练与鉴赏理解相结合,愉悦身心与提高修养相结合。期望通过这样的试验,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有的教育都要以人为本:关心人,关心人的需求,人的思想,人的心理。老年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既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互尊互爱的朋友关系。老年教育的人文化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渗透了人文精神,更应体现在教师教学态度的人性化,以至整个教学环境的人性化。温馨和谐的老年学校,不仅是老年人的文化殿堂,更是慰籍老年人的精神家园。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教学目标。
(上海老年大学教授文史系顾问 商友仁)
热点推送 更多>>

   线上线下同步创新意  体验智慧生活

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  智能知识科普


洞泾社区学校根据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和日常生活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相融,开设“智能手机的应用”、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和培训,有力帮助了老年人告别“数字恐慌”,让老年人更好地跟上时代、享受数字红利。


强海祥老师是一名中共党员,囯家二级演奏员,2012年从江西采茶剧团退休后回沪定居。退休后的他,热心公益事业,参加各类团队活动,甘当志愿者,发挥余热,默默无闻地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

12月14日下午,“悦读泗界”项目实施研讨会在学校207会议室召开。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玲、泗泾成校校长侯爱萍、副校长占克明以及部分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参加会议。

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新虹街道特开展“行走修身 文明实践”人文行走系列活动。告别城市的喧嚣,行走于美丽的乡村,换一种角度感受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去赏阅万千书卷,让思想飞跃空中,品味人生,沐浴文化;走进剧院,去感受美轮美奂之所演绎的精彩绝伦,与美好相遇,与艺术相聚。


营造校园朗朗读书声

              体验班先入“微信读书”


如何教育第三代,如何和第三代有效沟通,一直都是困扰广大爷爷、奶奶们的烦恼之处。为此,在长桥街道及长桥社区学校的指导下,汇澜园居委,组织小区居民共同观看了《乐学大讲堂》的讲座直播,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民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讲座。


3月15日下午14:00,湖南街道16个居委学习点、以及敬老院、邻里会分别在各自的活动室登录“上海老年人学习网”首页在线点击收看了上海远程老年大学首场《乐学大讲堂》直播——《谈谈第三代教育》。

今年2月28日,国务院公开印发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现摘录其中的第八章第一节,关于“发展老年教育”的论述,供广大师生学习、了解。

安亭镇社区学校报道,4月6日上午,由安亭镇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共同组织策划的“书香双城·共享学悦”读书月开幕式活动准备会,在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顺利举行。
访问人数 :
联系电话:021-64837223
时       间:上午8:30-11:30;下午1:00-4:30(工作日)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南路500号5楼
邮       编:200135
上海远程老年大学
2016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520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