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班集体是一个温馨的家园,同学来自社会各方,几十位学员亲如兄弟姐妹。我们班有如此良好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有一位以身作则的好班长——沈丽莹。
退休前,沈丽莹是位人民教师,为人师表是她一贯的作风。她担任班长,时刻关心着每一位学员。比如,点名时发现谁没有来,课后她就会打电话去关心;有学员生病了,她会上门嘘寒问暖。在安排座位时,她对年老体弱的、视听欠佳的、行动不便的,都照顾得面面俱到,自己却坐在最后面。上课时,张老师切鱼斩肉上浆后,沈班长会将鱼盆、肉盆端到每一位学员面前,让大家欣赏张老师的刀功和技艺。她很辛苦。在这次班级总结时,她把老师和学员们的优点归纳得滴水不漏,惟独不提自己。大家都说,能够记住每一个人优点的人,本身就是一个谦虚、高尚的人,也是一个充满优点的人。
烹饪班有轮流采购原料的约定,大家都能自觉遵守,并在课前争先恐后地拣菜洗菜,共产党员们更是处处带头,如:老党员王云贞同学不但积极参加采购,还包揽了泡开水的任务。共产党员陈景伟的爱人急病入院那天,正好轮到她负责采购,她默默地采购好菜蔬并送到学校后,再请假赶往医院。共产党员韩秋霞采购的当天,正逢单位要开会,她起早完成采购任务,交到班里后才匆匆地赶往单位。
共产党员何禄云虽然年事已高,却拒绝照顾,坚持分担采购任务。杨适华学员不但完成自己的采购任务,还经常揽下一些难买的原料,多次到麦德龙大买场去采购。教师节时,他还特地到浦东花木采购鲜花来献给老师。在许多个期末、期初,他都主动协助做好收费事宜。张爱文、张申文、诸德龙、桂蓓莉和陈燕华等同学为了买到物美价廉的原料,经常舍近求远,甚至到大买场、到食品一店去寻觅采购。有些原料(如鱼等)需要先放冰箱冷冻,上课前一天再放到冷藏室解冻……大家都做得不厌其烦。
张美娣同学在手腕骨折后还默默无闻地坚持采购、坚持拣菜,令人感动。有一次,负责采购的同学突然无法前来上课,师生们不埋怨、不旁观、不退课,大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张老师拿出备料,张美娣立即骑车去采购,保证了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会计葛萼春同学在爱人心脏大手术期间,还执意到班里来为大家提供财务结帐服务。新同学杨忠茵最近因车祸被撞得鼻青脸肿,额头缝了十几针。四天后,当她头绑纱布提着采购的青鱼、蔬菜走进教室时,师生们无不为之动容!学员们如此,老师们也这样。苏嘉玲老师每天最早到校,搞好课前的卫生消毒和材料准备工作。她手勤眼快,出色地协助了张老师的教学。她还主动接过了泡开水的任务,时刻注意地面的干燥,一有水滴,立即用干布擦干,以保证我们的行走安全,她是张老师的得力助手和最佳搭档。
上学期,蔬菜班升到冷盆班。分流时,在系主任的关心下,同学们识大体、顾大局、发扬风格,半数同学放弃直升冷盆班,把机会让给别人,协助校方解决了难题。大家心平气和地随着班长再从头读起,并戏称自己是“留学生”。我们班,新老同学参半,大家团结和睦,相处融洽,资深的老同学和新同学互相探讨,取长补短,进步显著。
我们班同学团结得如此紧密,更要归功于张国年老师。他被大家视为明星,而我们正是被他深深吸引的铁杆追星族。张老师知识全面,技艺高超,语言生动,寓教于乐。同学中新老学员参半,张老师为此编写了新的教材,做到新老兼顾。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要把几十年烹饪经验传授给大家,他把自己对选料要求、刀功技巧、配菜方法、烹饪技艺、调味手段、火候掌握及美化装盆的心得,不留一点地倾力教授。他钻研国内各大菜系的特点,借鉴西菜经验,不断更新丰富各班的菜谱。他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知识,在追求菜肴色、香、味,又尽量保存食品的营养。他利用大家品尝菜肴和课间休息时间,见缝插针地讲解干货的水发、油发方法和小点心的制作技巧。同学们无论有什么问题,他都百问不厌,认真解答。每当同学们有所收获、取得进步,张老师都欣喜异常。当同学们表示“只要张老师不退休,就永远跟着学下去”时,他显现出的是一片虚心。他对学员可以说是一片真心,一片诚心,一片热心,又一片耐心,一片信心地看着每一个学员的进步。他真是一个好人,一个好老师。
有老年大学、系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有张老师不遗余力的教授,有沈班长的以身作则,有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有那么多情同手足同学的相互关心,我们生活在这样和谐温馨的家园里,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
上海老年大学烹饪一(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