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进入老年阶段后,生理机能减退;随着工作岗位的丧失,他们在社会上地位也发生变化。生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人到老年后,人生发展的任务也随之而改变。因此,顺利完成老年期的人生发展任务形成老年人对教育的需求,同时帮助老年人更好的适应晚年生活也成为教育新的职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可以而且应当进行终身学习。
一、老年人人生发展任务的变化
1、艾里克.艾里克森(E.H.Erikson)的观点
美国学者艾里克森将人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发展危机,而解决这种发展危机成为每个阶段的人生发展任务。在老年阶段,老年人面对自我完善和绝望感的危机,解决这一危机成为老年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他认为,处在老年阶段的人,他们的主要工作差不多已经完成,人生最后阶段是回忆往事的时刻,前面人生七个阶段顺利渡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对社会也有所贡献,在老年阶段上,当他们回忆人生时,易获得充实和完善感,不惧怕死亡。而过去生活中有挫折的人,在回忆过去时,则经常体验到失望,因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目标尚未达到,他们感到已处在人生的终结,再开始也已晚了,因此他们不愿匆匆离开人生,对死亡没有思想准备。艾里克森指出,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形成绝望感。
2、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的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将人生划分为6个阶段,并且提出发展任务这个概念。他认为发展任务即一个人在发展的某一阶段必须学习的活动,若此项活动成功学会,不仅可以使他感到快乐,而且还会促使他完成以后的发展任务;若此项活动失败了,不但使他感到沮丧、不安以及容易被社会不承认,还可能阻碍以后发展活动的进行。哈维格斯特将老年阶段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确定为六项发展任务:(1)适应逐渐衰退的体力和健康状况;(2)适应退休和收入的减少;(3)适应配偶的死亡;(4)与其他老年人建立密切联系;(5)履行对社会和公众的义务;(6)建立美满的人生。
3、我国学者的观点
我国许多学者,如邬沧萍等对老龄化问题作了一系列研究。总体而言,我国老年人也面临生理老化、心理老化和社会老化的问题。其发展任务主要表现在:(1)解决衰老以及衰老导致的常见病问题;(2)应对心理老化问题,如,智力下降,性格变化;(3)适应退休生活,科学利用休闲时间;(4)适应社会地位的下降;(5)适应家庭角色的变换,主要表现在“空巢”和“丧偶”与老年人角色的变化;(6)适应代际关系的变化,主要指老年人家庭地位由主角转为配角的变化。
从各国学者对老年阶段发展任务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人到老年面临的发展任务大致分为两类:
生理上,主要是强身健体,解决躯体和大脑衰老所带来的问题,如哈维格斯特指出人到老年要适应逐渐衰退的体力和健康状况。
心理上,主要是针对一系列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如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适应家庭的变化,适应社会地位的变化等就是一种心态的调整。
新的发展任务促成老年人对教育的需求,老年人要借助教育来积极适应变化。一方面,老年人参与各种形式的教育可以对人生最后发展阶段有科学的认识,他们借助教育进一步了解晚年生活的意义和主要面临的问题,如,身体素质下降、丧偶等。另一方面,老年人参与教育可以充实他们的日常生活:或继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或发展业余爱好,或学会自我保健,强身健体,或发展友谊,满足情感需要等。总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夕阳时光过得更充实、快乐。
二、老年人智力的变化
不少人对老年智力存有偏见,认为人到老年,智力必然衰退,甚至不少老年人对自己也存有这样的偏见。这些消极的看法和自我暗示使老年人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失去信心,进而对学习也缺乏信心。然而,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类型多种多样,年龄的增长和智力之间的关系也是多维的,人到老年智力未必下降。
1、“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提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流体智力以人的神经生理为基础,依靠生理机能的遗传和完好程度,一般包括推理能力、记忆力和对信息的反应速度。这种智力随年龄老化而减退。晶体智力则以人们知识的积累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获得,包括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会不断提高。“若不限时间,55岁时晶体智力的表现仍如同20岁时一样,60岁以后,若继续增进知识和从事教育活动,则晶体智力仍将持续成长。”
后来,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即使是流体智力在老年阶段只要加以训练仍可以提高。巴尔特斯和威利斯(Baltes and Willis)曾让老年人练习解决用来测量流体智力的智力课题,在一个相当短的认知训练程序之后发现: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流体智力水平有显著提高。许多老年人(60~80岁)显示出的成绩水平可与“未经处理”的年轻成人相比。
2、“典型衰老模式”
典型衰老模式是一种测验智力的方法,分言语测试和智力测试两种。言语测试主要测试个人对言语等的理解和对社会规则的理解,操作测试主要测试人们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处理不熟悉问题的能力。研究者通过典型衰老模式的测试发现,老年人完成操作测试的能力都比较差,而完成言语测试的得分都保持稳定,在言语测试中,回忆储存的言语信息和利用抽象推理的能力往往终生保持不变,即使下降也要高龄时才表现出来。如博托威尼克(Botwinick)在“典型衰老模式”的研究中发现,人到老年智力有所下降,但幅度不是很大,而且并不是所有智力因素都下降,比如,老年人在智力的口试上得高分,在智力的操作测试上的分数下降的较为明显。同时研究还发现,年轻时智力分数较高的人到了老年智力分数仍然较高。
3、中国老年人智力研究
我国心理学家对北京、天津两地几所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的185名老人进行了追踪性研究发现,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其总体的智力情况和日常问题解决能力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并且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智力和日常问题解决能力老化得越慢。
许淑莲等通过研究,认为人的液体智力减退较早,但晶体智力到老年仍保持较好,并且晶体智力可以补偿流体智力的不足。他们训练老年人利用“制造意义联系法”,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晶体智力),把属于机械记忆的“无关联想学习”变为有关意义联系,使成绩提高了71%。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发现,其一:老年人也有自己的智力优势。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与年轻人相比,他们考虑问题更全面、深刻,视野也更广阔。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能比较敏锐的发现问题的关键。其二:老年人智力具有可塑性。虽然老年人机械记忆等方面的智力水平有所下降,但是通过教育等各种训练方式,可以使老年人衰退的记忆有所提高,延缓老年人智力衰老。其三,老年人的智力优势可以弥补智力上的劣势。只要给老年人科学的指导,让他们积极的扬长避短,老年人智力上的劣势就可以得到补偿,其总体的智力水平仍将保持稳定。
可见,老年人可以继续学习并且有必要继续学习。老年人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在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时候不一定逊色于青年人。同时,教育有助于延缓老年人智力衰老。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提倡终身教育,为老年人开办大学,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止老年人脑细胞老化,以保持他们原有的智力水平。
总之,老年教育要从老年人的生活世界出发,认识老年人特定的人生发展任务,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探索适合老年人智力特征教育和学习方式。
(王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