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艺术家,都应该是那种特立独行、留着长发、带着一股子睥睨天下的劲道,可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海派山水画代表——杨维昌老师却丝毫没有沾上这种“名士”习气。他是那种儒雅的书生型教师,性情温厚,中规中矩,文化底蕴深厚。说实话,他来教我们这些“小白”,一笔一画、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从头教起,有点委屈他了,可杨老师却从未露出过倦怠的神色,反而乐此不疲,以极大的耐心和包容,一教就是五年。
热心老年教育
从2013年春季班开始,杨维昌老师走上了上海老年大学的讲台,到我们这个新开的山水画班里来授课。当时我们这个班有很多新学员,班里绝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山水画。面对这样的“零基础”,杨老师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他在第一堂课上给我们画了三棵树,一张白纸上,从斜插的枝丫开始,一笔一笔往下画;告诉我们如何使用毛笔的中锋,如何把握“树分四枝,石分三面”这些前后左右的关系,如何一步步掌握“勾、皴、擦、染、点”这些作画的步骤……
他一边讲解,一边手上不停地演示着。为了让我们看清楚,他每一笔下笔都很慢很精心。一棵树画完了,又接着画第二棵、第三棵。树的姿态各异,有的苍劲,有的婀娜,每一根线条都不是多余的。中国传统山水画那种异乎寻常的美感,那种空灵的意境,活脱脱呈现在了画面上。学员们几乎是屏息凝神地看完这三棵树是怎样画出来的。第一次近距离地欣赏到高手作画时的那种氛围,令人叹为观止。大家还没回过神来,一节课就结束了。杨老师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画艺和授课水平,一下子就让我们折服了。从此,同学们都希望能够跟上杨老师的教学节奏,认认真真地开始学习山水画。
让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仅仅是开始。这以后,杨老师每次上课都是身体力行,现场捉笔。每一幅画他都是从构图开始,认认真真地画给我们看,把整个作画的过程都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经常在画到一些细微处,还会反复叮咛,“这里下笔要重”,“这里的松针要笔笔硬挺”,“这石块要露出肌理,才能更像真的石头”……以至于我们常常搞不清楚,我们到底是在上课,还是在“游山玩水”,欣赏着这一幅幅峰峦迭嶂、云卷云舒的天下美景在杨老师笔下生发出来,灵动起来。那种由心而生的愉悦,真的是其他课程无法体味的。
几年来,我们跟着杨老师,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经典作品中,走过了初学的整个过程。我们临摹的作品,直接就从明朝一代宗师沈周开始,到石涛、石蹊、龚贤,再到现代“梅景书屋”吴湖帆以及传人俞子才,从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再到青绿山水,一路学了过来。而我们欣赏到的作品,更是从“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再到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的画作等等。杨老师亲自带着我们去上海博物馆参观,现场讲解。可以说,起点之高,涉猎之广,涉足之深,令我们受益非浅。特别是在临摹这些由元明清几代先贤们组成的经典作品中,杨维昌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博大意境,开启了一扇扇传统智慧的大门,领着我们一步一步走进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宏伟殿堂。
展示教学成果
从去年开始,我班同学的作品陆续开始参加各种展览。去年5月份有42幅作品参加了“清微淡远——杨维昌师生国画小品展”,今年5月份又有39幅作品参加了“乾坤清气——杨维昌师生水墨山水画展”,除了集体亮相之外,还有一些成绩突出的学员已经开始参加书画社组织的各种外出展览活动。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杨老师看着我们的画一点点有了模样,他非常开心,这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虽然我们的笔触还很笨拙,画作还很浅陋,但在杨老师的带教下,将传统山水画的基础打扎实了,相信后面再学习和创作现代山水画,从“师古人”到“师造化”,就会更有底气。班里的学员经常说,我们真正爱上了山水画,我们的晚年生活有了更多的精彩,是因为我们有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杨维昌老师。
上海老年大学 书画系 郭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