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任何阶段都可以有所追求
我在90年代虽已退休,但交大返聘我继续担任原来的工作。比较忙,因此没有时间去参加老年人的活动。当三年以前交大老年大学的同志来找我,谈到老年大学的学员们要求开设文学欣赏班,学员们推荐我来上课时,我毫无思想准备。因为我一直从事交大学生的文科教学,对老年人的群体不怎么了解,更缺乏老年大学的教学经验,心中无数。再加上手头工作比较忙,此事就搁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老年大学的办学同志再度找我,说每周只有两节课,并再次转达了学员的要求。想到对老年工作的陌生,我只得表示“试试看”。意思是如果不行,就让他们“另请高明”。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走上老年大学文学欣赏班的讲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情况竟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我逐渐体会到老年教育的重大意义。面对班级里四十余位老人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文学的热爱,在我心中油然升起了一种事业感,开始感到从事老年教育也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其意义和重要性不亚于对大学生的教育。由于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和思想境界,就感到从事这项工作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增添了一笔绚丽而内涵丰富的色彩,从而感到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有所追求。三年多以来,学员们是“老有所学,乐在其中。”而我从当初的“试试看”的态度也变成“老有所为,乐在其中”了。
究竟是什么促使自己会有这种变化?仔细想来,当然是“存在决定意识”。是文学欣赏班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使然。
共同爱好 兴趣一致 走到一起
首先是“文学欣赏”这门课的性质对老年人有很大吸引力。因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以表现作家、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文学作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健康积极的审美感受打动读者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千千万万的读者而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来参加这个班级学习的学员,不为学分,不为学历和文凭,都是由于共同对文学的爱好和兴趣,因而走到了一起。
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始终充满想象、联想和丰富的情感,并产生共鸣。这就是我们文学欣赏班三年来,开始由十来位学员逐渐发展到今天四十余位学员的原因。学员们上课时进入文学欣赏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带任何功利,而是纯情地投入。他们反映“上课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享受”。在课堂上他们聚精会神,不停地记笔记,感到“每节课都有收获”。最近他们听说三年多的诗词欣赏课即将结束,担心这个班不再招生,就表示“自己在家看书不入味”,希望继续开班再上下去。为此,本学期已根据他们的要求,继续开出《古典散文欣赏》课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钟情文学 格调高雅 乐在其中
文学欣赏班调动了学员们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在这里进入了一个“老有所学,乐在其中”的境界。这使我受到教育,深为感动。班级里有不少是学有专长的理、工、医、管等各方面的专家。他们本来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热爱文学,但由于长期工作忙,无暇涉猎这方面的内容。现在退休了,有时间,有条件,就可以补上这一课,以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对全班学员具有很大吸引力。2004年在学习欣赏绝句和格律诗的过程中,全班动员起来互相切磋,自己学写诗。当时大家共创作古诗、绝句、格律诗、词等共30余首,出版了“诗刊墙报”。《交大老年大学园地》也用相当篇幅刊载了本班学员创作的诗词20余首。去年交大老年大学五周年校庆出版了文集,又刊登了本班创作的诗歌27首。这些诗词表达了学员们艺海扬波的高雅情趣和勤学苦练的坚毅精神。
在庆祝老年大学成立三周年大会上,全班学员都参加了演出,大家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其中,还有年逾八十的老教授。演出中有领唱、有对唱、有齐唱。尽管艺术上还不够十分成熟,但大家热情洋溢地传播了我国优秀历史传统文化《诗经》的高雅艺术风格,体现了我们古典文学欣赏班热爱我国古典诗词的高尚情操。同时也表达了对老年大学创办三周年的热烈祝贺。这次登台演出对全班学员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因此这位数学系老教授从美国寄来的诗篇中有“《蒹葭》联唱话端详”的诗句。含意隽永,语短情长。
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自己学习进取,而且关心全班的学习。他向老年大学提出了古典文学欣赏班今后欣赏古典散文的建议,得到全班同学和我本人以及老年大学的支持。我们从本学期开始,已进入古典散文的学习欣赏。他在去年冬天,曾患大脑珠网膜出血,病情危急,经抢救治疗约两月余痊愈,立即就来校投入学习。他顽强好学的精神和坚毅不拔的毅力给全班树立了榜样。
文学艺术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
文学的艺术美体现在优秀的四种文学体裁之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的精品能够产生强烈和神奇的艺术魅力。它不借大张旗鼓之势,却有惊心动魄之力;它不需令行禁止之威,却有心悦诚服之效;它不靠耳提面命之令,却有循循善诱之功。它如阵阵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令人着迷、陶醉,给人以新的启迪。它能让人悲伤、喜悦、愤怒、忧愁,并且在这种复杂的体验中,认识人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而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本班有位女学员。她在童年时代就喜爱文学艺术,由于难以跨越职业领域而留下遗憾。这次在交大老年大学她成为古典文学欣赏班、国画花鸟班、国画山水班、书法班等七个班级的学员。她虽已年近花甲,但求知心态如青年学子,刻苦努力,积极进取,正如海绵吸水一样地吸取文艺知识与艺术技能。她的诗意境幽远,神韵清雅。请看她的七绝《月下画梅》:
庭前草木有清韵,檐下画廊无俗尘。
对月展笺轻弄墨,疏技横出笔端春。
文学欣赏班那些花甲、古稀之年的学员们这种经过文学艺术洗礼的高雅情趣与追求,也深深地教育了我。当代美学家王朝闻曾说“受者即授者,授者也是受者”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都是说明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对我来说,特别是使人感受到老年教育园地上展现出的一片奇异美好前景。这感受,这前景,令我产生任重道远之情,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
师生关系 融洽和谐 亲如家人
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师生之间建立了深情厚谊。如前所述,我以前很少接触老人。自己虽也是老人,但对老人群体缺乏了解。我初来时,突出感到这里人们都淡泊名利而通情达理,给我的印象是“别有洞天”。对我有很大吸引力,我很自然地喜欢上这里的人文环境。在课堂,他们抢着给我擦黑板,倒茶水,总怕我讲累了,要我课间休息十分钟……对我关怀备至。有时还举行茶话会,说是答谢老师的教诲。使我感到来这里上课,仿佛进入了一个大家庭,充满了关心和温暖。逢年过节,他们用贺卡、祝词表达心意都使我难忘。我也时时在班级里讲,自己来这里上课是“广交友好”,因为大家都是同龄人。有些学员是交大老教授,我称他们“某老师”,有的是校医院医生。我称他们“某医生”。学员中还有台湾同胞。她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古典诗文同样兴趣盎然,她们的勤奋学习表达了火热的中国心。在三年多的教学中,我确实广交了全班各种类型的朋友。师生相互了解,互相关心。由于对文学艺术的共同爱好,志趣相投,使师生间成了人生难得的知音。
我在2005年,有感于学员们对我的深情厚谊,命笔抒怀题为《教学有感》七律一首以答谢全班学员:
忝立教坛悠二载,以诗会友遇知音。
才疏益记春蚕志,学浅恒存蜡炬心。
满室等闲平仄苦,阖堂乐赏韵音新。
诸君厚意弥真切,共探风骚百世魂。
在当前市场经济下,某些方面难免出现拜金主义和物欲横流的迹象,而我们这个班级里亲如家人的师生关系象一股清沏见底的潺潺流水,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所歌颂的清风明月:“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一情景正是本班的“真情再现”、“别有洞天”的写照。
本班学员勤学苦练,乐在其中的高雅情趣,形成了一道“求知与健身齐飞,苦学与怡情一色”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给我以深刻的启迪,它启示我:老年教育大有可教,大有可为。在我的晚年,能以有限的精力和体力投入这项有意义的事业,使我认识到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有所追求,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正是:授者亦受者,学苑霞满天。我内心油然升起一股朝气。
面对我国老年教育这块已有很多老年教育工作者们正在辛勤工作的园地,我作为其中一员,将努力和大家一起继续埋头挥汗开垦、耕耘……
(上海老年大学交大分校教师 陈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