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老年大学构建和谐校园的初探
党的十七大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大精神支撑。”一个社会和谐,从本质上说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倡导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重庆市老年大学从1986年3月创办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稳步发展、开拓创新的过程,也是构建和谐文化促进和谐校园的过程。我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以教育者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各种科学、健康、文明的教学活动和文化氛围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为依托和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集体文化和特殊的社区文化。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大致上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实践证明:高品位、高质量的和谐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能起到凝聚、陶冶、养成、激励的良好作用。
一、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强化和谐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是校园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全校师生员工精神和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包括办学思想、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学校风气等。老年和谐文化教育,就是一种既满足社会需要与老年人的个体需求,又能协调两者关系的教育,特别是老年精神文化,通过教育来丰富活动内容,更新价值观念,增加文化知识,陶冶思想情操,促进身心健康。
1、着眼一条主线,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理念和奉行的行为准则,它要求回答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一些基本问题。是办学理念的核心要素。我校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着眼于一条主线,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我校在创办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打造和谐校园为切入点,营造和谐校园为侧重点,促进学校发展为落脚点。明确提出:“培养进取有为与颐养康乐相兼顾,提高学员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使之成为新世纪的新型老人”的办学理念,这是办学的灵魂,围绕这样的办学宗旨,以核心价值观念为统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主渠道教育,不断发展和建设校园文化。长期以来我校在职工中坚持政治学习,在学员中坚持公共政治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一是结合师生员工心目中的“关切点”,凡是重大政治活动,邀请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到老年大学进行宣讲。例如我校邀请党的十七大代表、市教委主任彭智勇同志宣讲党的十七大精神。二是结合师生员工心灵上的“共鸣点”。尽管重庆市对老年大学没有具体考核指标,但我校领导自加压力,制定学校七年发展规划,用奋斗目标作为心灵上的“共鸣点”。鼓舞人心,增强凝聚力。学校发展目标是学校凝聚力的焦点,是学校核心价值的具体表现。因为只有共同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积极性,把追求崇高理想与岗位责任联系起来,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结合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疑难点”,建立宣理部、校学委会、部学委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信息、沟通情况、了解学员思想动态,共商对策。我们曾在1507名学员中对学习目的进行调查中可以看出,这些年通过教育,引导学员端正态度,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营造和谐校园氛围,见到了效果。
2、培养良好的风气,强化和谐文化
一所学校风气的好坏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能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学校精神和风气是通过学校成员的行为反映出来的,成为影响学校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校的每一个成员起潜移默化的教育和鼓舞作用。我校围绕办学宗旨、要求树立“五个意识”(政治意识、主人翁意识、勤俭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四个风气”(求知、康乐、团结、奉献的校风,教书育人,敬业爱老的校风,学为结合,尊师爱校的学风;民主求实,和谐高效的工作作风。)用先进文化凝聚人,用教育塑造人,用文明陶冶人。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讲和谐,另一方面敢于抵制错误倾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例如我校针对个别师生不顾全大局,不令行禁止,经教育仍我行我素,敢干正视矛盾,理直气壮进行批评并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校领导认为:尊重决不是放纵,理解决不是附和、关心决不是迁就。老年大学成千上百个师生员工,差异无处不在,多样无时不有,有差异才有和谐,有多样性才有统一性。由于敢于树正气,更加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
3、宣传先进典型、引领和谐文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校十分重视先进典型的宣传学习。每学年都要开展“三优”,即优秀班集体、优秀班干部、优秀学员的评比,表彰,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例如爱校如家的学员秦玉声是一位87岁的老人,戎马一生,1983年离休。秦老放弃与在国外的孩子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独自在老年大学旁租了房子坚持在校学习10多年,他十余年来一直坚持自费办《乐康寿》墙报62期。
又如综合一部曾一度出现12个班长都提出不干了,刘试可主任就请徐猛同学讲孙学敏的故事,她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在伤残、毁容的打击下,身残志坚如何为学校、为学员作公益事业,十二个班长个个热泪盈眶。这学期一开学,没有一个提出来不干了。刘试可主任感到班级工作好干多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这些先进典型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这次四川省汶川大地震,他们首先向学员发出倡议,在他们的带动下,学校掀起了一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献爱心热潮。秦玉声在四川“5.12”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捐赠1000元和衣物,他还把在美国定居的女儿所寄5100美金的善款,分成117份爱心红包,送到来重庆治疗的地震伤员的病床前。在《重庆晨报》刊登后,被传为佳话。音乐二部2006级学员曾继红,是重庆市中梁山矿务局的一名退休职工,每月退休金才950元,当她得知四川大地震消息后,毅然决定从微薄的退休金中取出4500元,送到重庆市红十字会。健身部学员王小容在地震后向重庆医疗救助中心报名作为一名志愿者,从5月21日起为90岁庐安秀、北川中学学生樊静服务,直到6月3日将庐安秀送到民政局小泉疗养院,至今还在为樊静作护理。目前,爱心活动还在延续。到6月2日,全校各班捐款汇集到学校共80925.5元,并上交到市民政局。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为途径,融合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理念问题。只有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不断满足老年学员的多方面需求,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把老年大学办好。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我校坚持以教育者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以各种科学、健康、文明的教学活动和文化氛围为主要内容,融合和谐文化。
1、和谐文化促和谐校园建设必须突出以教育者为主导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重庆市老年大学以罗淑芳校长为首的校领导,他们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热爱、热心老年教育事业。为老年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他们认为“地位决定作为,思路决定出路,精神决定成效”。重庆市老年大学在老年教育走过20多年艰辛历程,是迎难而上,勇于探索的20多年,是深入调研、勤奋思考的20多年,是不断创新、阔步前进的20多年。2007年的暑假,罗淑芳校长在思考,对照全国先进老年大学找差距,提出了“三步并作两步走,争创全国先进老年大学”想法,学校还没有开学,她召集校长办公会,带头对照全国先进老年大学从六个方面、三十多条逐一找差距,很快达成了共识。一开学,在全校进行了动员,并由校领导带队,组织了五个组分别到全国先进老年大学考察取经,全校很快形成了赶学争创的热潮。鉴于我校在职人员只有6个编制,面对5000多人次学员教学与管理,是很难胜任的,在职员工队伍建设上,我校十分注重培养一支爱老年教育工作、想老年教育事业、谋老年教育业绩的教职员工。做到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感情上贴近,对优秀教职工要表彰奖励,春节、教师节和教职工生病住院时,要以适当方式慰问或看望,对教职工满“十”生日,学校专门组织祝寿,努力营造尊师重教,温馨和谐的浓厚氛围,切实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音乐一部的部主任伍登联爱人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病去世,她安排好爱人后事,忍着巨大的悲痛,一心扑在工作上。教职员工中敬业爱岗的事迹在我校比比皆是。学员称赞我们的教师说:“人们都说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而老师的可敬,则在于总是无私奉献,就像那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老师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去丈量;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
2、和谐文化促和谐校园建设必须突出主体教育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张文范会长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老年教育》讲话中指出;“教育就是传播文化,和谐文化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适应时代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学校创办以来一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出:“发展是立校之基,规范是强校之本,和谐是兴校之源”,抓好第一课堂,以教学为主;活跃第二课堂教学,以展示成果为主;开展第三课堂,以服务社会为主。2007年上学期全校开展第二、三课堂活动745次,参加的学员23284人次;举办各种展出、演出59场,展示书画、摄影等作品3631幅。充分展示了教学成果。例如推拿按摩高级一班学员黄治明,学习推拿按摩10多年来,认真听讲,刻苦学习,掌握了人体的经络和穴位的作用,掌握了推拿按摩的手法和中医治疗的基本技巧,她走出校园,把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做到了老有所为。几年来,她带领义诊小分队走进了20多个敬老院,先后为3000多人次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电台、电视台、报纸都作了报道。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音乐05级3班学员王昌莲说:“这些年我在老年大学学习了音乐、舞蹈和‘风采’,歌唱能甩掉心中的所有烦恼和杂念,找回莫大的快乐;舞蹈跳出了美丽年华;‘风采’使人精神焕发魅力无穷。我虽是六十岁的人,却有一颗三十岁的心脏。为此赞叹:人生幸福,健康长寿。夕阳犹热,晚霞生辉!”
3、和谐文化促和谐校园建设必须突出以学员为主体
服务学员、走近学员、倾听心声,把“平等互动、相互尊重”作为师生关系交往的准则,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校学委会、部学委会、班委会三级组织的作用,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对学员班干部进行培训,介绍班级管理的好经验。同时不断创造民主管理的好形式,例如我校开展的党员互帮服务小组活动,从老年大学实际出发,探索发挥党员先进性有效形式。2004年9月,音乐二部2004级三班的12名党员,在覃斯维、冯白驹等倡议下,一致赞同在班里自愿宣誓成立了“党员互帮服务小组”,选举袁奕尧为组长。他们决心在求知、求健、求乐、求进的学习活动中,以身作则,吃苦在前,配合班委,甘做奉献,为推进教学工作,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学校领导对这一新生事物非常重视,校长罗淑芳亲自对该班成立这一组织的书面请示进行调研、召开校长办公会进行讨论定名。从此,党员互帮小组这一组织形式,逐步推开。到2006年下学期起,全校100余个班级中,基本上做到了班班有党员互帮小组。几年来,通过党员互帮服务小组的实践,营造良好的治学环境,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营造和谐的组织环境,团结带动群众共创优秀班集体;营造广开言路的民主环境,为办好老年大学建言献策;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开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党员互帮服务小组给了我们几点启示:一是老年大学政治思想工作的创新举措;二是老年大学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组织保证;三是为离退休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提供了借鉴;四是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一种长效机制。
三、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基础,夯实和谐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既包括人际关系的“软环境”,也包括文明整洁的“硬环境”。老年大学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和谐老年大学建设的重要基础。其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年学员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
1、打造好的团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教化”是真正的重心所在,要了解一个团队,需要了解它的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长期的文化建设教化,逐渐凝聚而成。我校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逐步打造成一支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例如:音乐一部2006级提高班于2004年创建了“温馨基金”,由老师、同学自愿损资共1080元,主要用于看望本班病员。三年多来,为9名生病的学员送去集体的温馨,让病员得到全班同学的关爱,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从而促进了和谐班级建设。
又例如旅游文学班的学员徐猛,2007年刚开学,由于热心公务忙碌,在回家的路上突发心脏病,同学得知后,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在生病的日日夜夜,同学们轮流陪伴他,使他亲人深受感动,说“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该班把关心徐猛事迹编写成《一曲爱的颂歌》节目,在学校演出后,使全校深受教育。我校还有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他们热爱学校,热心公务,无私奉献,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重庆市老年大学正是用这样的团队精神传承、传播爱的奉献。
2、抓好校园硬件建设,不断改进校园环境
和谐校园与校园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优良的校园环境乃是和谐校园的外在表现和不可缺少的“硬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 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时说到:“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校园环境是学员德育的重要载体,是无声的教育者,其有熏陶功能和艺术感染力。因而我校这些年加大学校“硬件”的投入,在校园美化、绿化、净化上下功夫,使整个校园洋溢着高雅、和谐的气息,使其发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发挥环境育入的作用,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学校创办之初没有教学场地、没有必要的教学设施,更谈不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学校在市领导重视下,2000年新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逐年增加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现在正在筹建远程老年教育网。目前逐步实现校内有布局合理的教学设施,有文明健康的文化网络,有美观幽雅的校园景致。同时,认真抓好校园管理,使整个校园安全、整洁、优雅,逐步实现校园绿化,美化,净化,让学员一跨进校园门就心情愉快,有青春焕发之感。
大象无形,大道有痕。植根于校园和谐文化是夯实老年教育事业兴旺的根基,是一项人心工程,要让每一个师生员工在老年大学活出生命的精彩。
(重庆 胥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