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从本单位实际出发,通过建立理论研究小组,积极组织老年学员参与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活动,充分调动老年学员的积极性,取得了投入少、见效快的效果。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就老年学员参与老年教育科研的作用及相关问题作一些思考。
老年教育科研需要老年学员的参与
当前,随着上海老年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深入开展老年教育科研刻不容缓。上海老年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需要老年教育科学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但是,老年学校教育尚未正式立法,相关政策和办学的经费尚未真正到位,老年教育自身科研队伍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因此,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来推动老年教育科研的开展和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吸引老年学员参与老年教育科研,发挥老年学员在现阶段老年教育科研中的积极作用,不失为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和探索。其理由是:
1、老年学员是老年教育科研获取素材的主要来源。
老年学员是老年学校的主体,老年教育科研吸引老年学员参与,立足和扎根于老年学员之中,就能深入了解广大老年学员想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有哪些要求……,从中获取大量的来自于教学第一线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提炼,上升为理论,再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开展自主教育实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一切老年教育科研活动离开了老年学员的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结果都是空的。
2、老年学员是老年教育科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库。
据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2005年春季班招生统计显示:大专学历以上的学员占38.5%;上海老年大学电脑自主学习实践班的学员,本科学历以上的占到66%(《上海老年教育研究》2005年第一期),这两个数据提示我们,老年大学高学历的人数正呈上升趋势。在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学员中,不少人不仅具有高学历、高职称,而且阅历丰富,还担任过一定的领导职务,政治、思想、文化素养较高,分析研究问题能力较强,善于调研、也能写作,这些人虽然退休了,但功底还在,潜能很大。只要学校善于发现人才,并把他们组织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完全可以成为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可依靠的力量。上海老年大学朱根富先生从一所大学的领导岗位上退休后,成为一名老年大学学员,再从学员重新走上老年大学的领导岗位,为上海的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作出奉献,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样的宝贵人才资源,一旦吸纳参与老年教育科研,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老年学员是老年教育科研的最大、最好的支持群体。
老年大学的学员是老年教育科研的基本对象,与一般高校的学生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一,老年学员是自觉、自愿、自主选择学习的;其二,老年学员对学习有着最大的自由度;其三,老年学员的学习不受年限的限制;其四,老年学员的学习是无功利性质的;其五,老年学员比较珍惜晚年的学习生活。这样的群体,学习热情高涨,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有较好的奉献精神,只要我们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启用,老年学员一定会展露他们的才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就能形成一支支可观的学员理论研究骨干队伍。
4、老年学员参与老年教育科研投入少、见效快。
素质好的老年学员参与老年教育科研容易进入角色。因为他们有亲身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经历,最有发言权。他们中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业务转轨快,如本身是搞教育的,效果就不言而语了。学校把他们组织起来,适时进行指导,与他们共同研究和探索老年教育理论问题,见效就快。即使有的学员一时难以写出大的理论文章,但通过短小精悍文章的积累,经过一段时间,很有可能会出现重量级的文章。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组建理论研究小组,发挥老年学员在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作用,一年多来的实践,仅投入2000多元,校理论研究小组就向《上海老年教育研究》提供各类文章8篇,虽以短文居多,但参与意识强烈,其效果已见端倪。这对老年教育经费还不充裕的学校,开展老年教育科研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二、老年学员参与老年教育理
论研究的探索
笔者所在的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自2004年6月发动老年学员参加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作为其中一个分组组长,一年多来的实践颇有感受。
1、建立组织,开展活动,发掘人才。
去年上半年,退休职工大学经调查摸底,采取个人自荐和带班老师推荐相结合,组建了共有37名学员参加的校理论研究小组,并建立了三个分组,分头开展活动。
一年多来,理论研究小组下属的总校两个分组先后组织学习和活动5次,重点围绕如何提高老年学校教育质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在分组活动的基础上,学校统一组织有复旦、沪东分校参加的专题研讨会,理论研究小组成员有备而来,争先恐后发言,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校报及时以专版形式刊登部分发言稿,有的稿件还刊登在《上海老年教育研究》上。小组成员从刚开展对写稿有压力,而借口推辞,到现在主动提出领受研究课题,如在去年9月29日理论研究小组第一分组讨论会上,与会9人中就有8人主动认领了学校提供的2005年秋季理论研究课题参考题或论文参考题,这是一个喜人的好兆头。
2、组织学习,抓住骨干,着眼长远。
老年学校学员群众性理论研究活动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
(1)组织学习。一年多来,学校曾三次组织理论研究小组分组长以上骨干参加市里举办的中外专家讲座,了解老年教育发展动态,开阔研究视野;请有关专家作当前上海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形势和任务的辅导报告;每期《上海老年教育研究》杂志理论研究小组成员人手一本,学校还提供相关的书籍给理论研究小组成员;校领导承诺,将学校的所有老年教育理论资料全部敞开供理论研究小组成员学习使用。
(2)抓住骨干。校领导和编研室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召开五位分组组长会议,研究本学期理论小组的活动内容,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学校先后组织骨干成员随同校领导参加《上海老年教育研究》编辑部和上海老年教育协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老年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什么是老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专题研讨会,并要求骨干撰写文章投稿;推荐一名分组长担任上海老年教育协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让骨干及时了解上海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动向、工作安排和要求,并出资让其参加该委员会组织的外出考察活动,以激励骨干的工作热情;充分信任骨干,由两位分组组长为学校起草一篇题为《对老年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的认识》的文章,发表在《上海老年教育研究》2005年第一期上。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学校引导骨干力量走上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之路,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聪明才干,取得实效。
(3)着眼长远。为尽快提高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学校在一无专业研究人员,二无专项课题经费的情况下,采取领导、兼职研究人员和学员理论研究小组成员三结合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根据《上海老年教育研究》杂志所提“什么是老年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的研讨题,结合本校这几年学员人数达到了饱和、人气旺盛的现象,有针对性的完成了“老年学员学习心态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调研课题。
学员参与学校教学课题研究的实践告诉我们,理论研究小组成员参加教学课题研究,经过选择课题、制定方案、设计问卷、开展调查和撰写调研报告,是直接接触了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可以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虽然这是初次尝试,但对今后校理论研究小组学员成员逐步走上独立担当老年教育研究课题的重任有着重要意义。
三、几点思考
1、对老年学员理论研究队伍人员不稳定性的认识。
老年学员理论研究队伍人员存在着不稳定性,这是老年学校学员特性所决定的。如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理论研究小组总校两个分组从刚成立时29人,现在减到20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引起重视,选择成员时,一要根据自愿精神,吸收学制较长、身体较好、爱好理论研究的学员;二要吸收愿动脑、肯动手、想作为的学员;三要及时发现新学员中的人才,补充新鲜血液,增强活力;四要留得住骨干成员。处理老年学员理论研究队伍人员不稳定性的问题,关键是课题研究要符合老年学员的意愿,是老年学员感兴趣的问题,课题活动效果要明显。同时,小组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避免理论研究枯燥乏味,能联系实际展开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
2、老年学员理论研究队伍需要聘请专家作指导。
老年学员参加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作为一种探索,它的起步阶段必须聘请教育理论专家当指导。如没有专家的参与和帮助,是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因为理论研究小组初创时难以形成核心力量,不容易步入教育科研的正轨;同时教育科研需要课题带头人(执笔人)。学校要适时安排专家为理论研究小组成员作专业理论知识辅导;聘请专家参与课题研究并作相关的指导,如课题选择、问卷设计、问卷分析、撰写报告等。聘请专家的人数可视学校经济实力而定。
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员理论研究小组的领导,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理论研究人员;校研究室一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在课题研究的组织、带头和把关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参与理论研究小组的活动,做好信息传递和各项服务工作,尽力帮助理论研究小组解决有关问题。
3、老年学员参与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同样需要投入适当经费。
老年教育科研是开创性的工作,很多理论问题正处正在百家争鸣之中,尚无权威性结论和说法。科研工作需要有“大手笔”、大气魄,它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才有可能多出科研成果,快出科研成果,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